徵信體系建設 雙輪驅動模式見成效
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目前,我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逐步完善。全面推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利劍高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全面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多個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1.8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807億條,成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推進“信用中國”網站集中公示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網站日查詢量突破2億次。信用促進融資步入機制化軌道。建立健全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將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納入機制化歸集共享範圍,推動金融機構精準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社會信用體系法治化標準化基礎不斷夯實。社會信用方面立法提升爲第二類立法計劃。推動27個省份出臺社會信用方面條例,發佈信用標準超過60項。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任詠梅昨日介紹,我國徵信體系建設一直堅持“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模式,大力發展多層次徵信市場。2024年個人徵信機構提供信用評分、信用畫像、反欺詐等各類徵信服務700多億次。
任詠梅表示,市場化徵信機構是我國徵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批設了百行徵信、樸道徵信、錢塘徵信三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支持有數據、有技術、有市場的機構進入企業徵信市場,推動地方徵信平臺市場化轉型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徵信機構參與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運營。數據顯示,2024年,154家企業徵信機構提供各類徵信服務365億次,截至2024年末,徵信平臺已累計服務各類經營主體近700萬家,促成融資規模突破24萬億元。任詠梅介紹,我國已建成全球數據規模領先、服務覆蓋面最廣的公共徵信系統。截至2024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收錄11.6億自然人、1.4億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2024年全年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67億次。
文/本報記者董鑫供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