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管理與制度建設: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雙輪驅動

中新經緯5月13日電 (孫慶陽)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和興業證券主辦的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暨《中國資本市場的理論邏輯》(十卷本)理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其中,預期管理和制度建設成爲兩個核心議題。專家表示,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

預期管理: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指出:“中國股市的波動,實質上是市場預期與信心波動的外在表現,這是影響資本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他強調,預期管理不僅是穩定市場的手段,更是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了預期管理的必要性。他指出:“隨着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資本市場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必須爲創新企業提供長期、穩定且具備容錯機制的資本支持。”王涵認爲,這意味着資本市場需要通過有效的預期管理,引導資金流向具有潛力的創新企業,爲這些企業提供穩定的支持,從而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

制度建設:資本市場的“長遠之計”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指出:“資本市場作爲各方利益交匯的樞紐,其培育難度遠超製造業,亟需一套完善且高效的監管制度作爲支撐。”他提出,監管制度應強化獨立性,以抵禦短期利益的誘惑,確保監管的公正與有效;同時,應具備長期性和多元性,以應對資本市場的複雜多變;此外,專業性則是確保監管措施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規律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瞿強則針對制度建設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他建議:一是建立分級響應機制,設滬深300指數三檔波動閾值,對應差異化政策工具;二是構建政策沙盒評估系統,重大政策出臺前完成三項測試;三是推行“雙軌制”監管,日常證監會管理,危機時多部門聯動,依“市場穩定性指數”自動切換;四是設置政策緩衝期,重大調整預留30天過渡期並先行試點;五是完善市場自我修復工具,如建立做市商流動性儲備池、波動率掛鉤IPO定價機制。此設計量化透明、分層施策,將行政干預轉化爲可預期參數,兼顧風險防範與市場自主運行。

預期管理與制度建設的協同效應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莉亞指出:“預期管理和制度建設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她建議,通過優化政策設計機制,將再貸款利率與企業實際回購表現動態掛鉤,增強企業的回購動力,穩定市場預期,提升市場流動性。此外,應構建上市公司信用評級體系,優先向治理規範、履約記錄良好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則進一步強調:“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持續深化改革,通過優化市場制度、完善市場法制,打造一個有利於投資者的市場環境。”他提出,應着力提升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與競爭力,形成由科技型企業主導的市場結構,不僅可以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也可以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增強市場信心。(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