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CPU 霸主的失速列車!英特爾如何從臺積電眼中的700磅大猩猩 走到靠政府入股這一步?
英特爾是最後一家總部還在美國的先進晶片製造商,但正深陷困境。歐新社
從記憶體起家到稱霸 PC 時代,英特爾曾是全球半導體霸主,靠着推出首顆商用微處理器與建立 x86 架構,攜手微軟打造「Wintel 聯盟」,成爲 PC 產業不可撼動的核心。然而,雖然長期在製程上領先,英特爾卻在10奈米節點失利,同時,因低估智慧型手機潛力、拒絕iPhone晶片合作,讓臺積電順勢崛起。《經濟日報》也整理相關資訊,帶領讀者一起來看,如今,在川普政府入股扶持下,這家半導體巨頭能否重拾榮光?
論英特爾的影響力有多大,恐比現今的「護國神山」臺積電還要大非常多。1968年由工程師諾伊斯(Robert Noyce;積體電路共同發明人)與摩爾(Gordon Moore;摩爾定律提出者)創立NM Electronics公司,後才改名爲Intel(英特爾),且一開始是靠着製造半導體記憶體起家。
1970年代,英特爾不僅是全球首個商業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公司,DRAM也是Intel的主要收入來源。透過不斷創新的技術工程持續讓英特俺在產業界保持領先者角色。
不過,卻也因爲領先者的劣勢,良率也成爲英特爾在產品上的一大硬傷,加上當時日本半導體崛起,標準化、品質穩定又便宜的DRAM搶市,讓英特爾市佔優勢消失,面臨轉型。
英特爾4004 CPU處理器。圖/取自維基百科
然而,英特爾把焦點轉移到微型處理器身上,因爲能夠銷售微處理器,就能賣出更多的記憶體,因此決定大量投資在新產品上。不僅在1971年推出全球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開啓CPU時代,同時,依靠摩爾定律的發展,以及在先進製程上技術優勢,後續又靠着x86架構稱霸CPU市場。
從1970年代的8080處理器,到1980年代說服IBM採用英特爾晶片,再到利用x86架構與微軟的Windows共同打造「Wintel時代」,英特爾成爲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品牌之一。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更曾以「700 磅大猩猩」形容英特爾,表示其在技術和資本支出方面相當強大,同時也是臺積電最可畏的競爭對手。
英特爾在1990年至20110年期間,不管是在45奈米、32奈米甚至14奈米的CPU,長期下來皆比當時的三星、臺積電領先1~2個世代,一度被視爲摩爾定律的領航者,但後來卻因爲10奈米技術卡觀而被臺積電、三星超車。路透
英特爾在1990年至20110年期間,不管是在45奈米、32奈米甚至14奈米的CPU,長期下來皆比當時的三星、臺積電領先1~2個世代,一度被視爲摩爾定律的領航者。
根據Canalys統計資料,2023年第4季,Intel在全球PC 市場(桌上型電腦及筆電),出貨量達到 5,000萬顆,遠超AMD及Apple總出貨數量的三倍以上,且CPU佔比就超過五成,顯示其在CPU市場中仍有相當的地位。
然而,英特爾卻在10奈米遭遇重大挫折,若按規劃,2015、2016年晶片製程將推進至10奈米,但由於良率卡關,加上在製程技術上無法突破,到2019年第10代的Ice Lake 筆電處理器才僅能小規模出貨,PC版本甚至延後至2022年才正式量產。
而在此期間,臺積電、三星不只2016年順利量產10奈米,直到2021年,臺積電甚至進一步把製程技術推進至5奈米,英特爾也從晶片一哥,正式的被三星、臺積電給超車,下滑至半導體晶片三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