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入股英特爾 臺積電如何突圍
(圖/路透)
軟銀集團宣佈將對英特爾(Intel)進行20億美元的投資,不僅是財務上的注資,更是具備戰略意義的動作,特別是將與美國政府保持步調一致,支持美國先進半導體的生產。
也就是說軟銀在川普上任後,不斷對美國進行相關投資,例如參與川普在今年1月宣佈的星門計劃,與OpenAI、Oracle共同承諾,在未來4年內爲此AI基礎設施專案初步投資1000億美元,最高可達5000億美元。爾後3月軟銀又領投了對OpenAI的400億美元投資,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私人科技交易;另外,軟銀也宣佈規畫以65億美元收購另一家晶片設計公司Ampere Computing。
事實上,軟銀最新入股Intel,這些舉動並非單純的政治表態,而是深思熟慮的商業策略,也就是透過與川普政府的協調合作,軟銀期望能降低政治風險、獲取政策支持,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背景下,透過積極響應主要市場的政策傾向,來爲其投資活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而軟銀入股Intel背後所能獲得的利益,首先主要着眼於半導體戰略。軟銀集團執行長孫正義表示,這項投資主要是基於加速AI革命,因爲半導體是所有產業的基礎,他認爲Intel在美國的先進半導體制造與供應將扮演關鍵角色。
其次爲深化兩者間的合作關係,主要是Intel與軟銀之間的合作關係早已建立,例如雙方在今年6月就宣佈共同成立合資公司「Saimemory」,專注於開發用於AI運算的新一代低功耗記憶體;再者軟銀需鞏固AI基礎設施,這筆投資符合軟銀集團近年來積極擴張半導體和AI基礎設施版圖的策略。
對Intel來說,軟銀對於Intel的注資將爲財務帶來正面效益,但Intel在製程技術上所面臨的卡關問題短期仍難解。也就是說Intel雖仍持續追趕臺積電與Samsung的先進製程,但不論是Intel 18A或未來的Intel 14A皆不被市場看好,此次獲軟銀投資,且未來亦可望有美國政府直接資金挹注,對於營運陷入瓶頸的Intel而言能獲得喘息。
同時,此交易既符合川普美國製造業優先的期望,甚至不排除川普將以政府的壓力來讓美系客戶端下單給Intel,但先進製程研發卡關恐非短期內能快速解決,更遑論要追上臺積電。
不論是民間企業或美方政府入股,對臺積電影響爲一體兩面,雖然短期內臺積電救援Intel的議題可暫時落幕,但美國政府或鼓勵其他業者入股注資Intel,臺積電顯然將面臨較爲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僅有不斷擴大先進製程的領先程度,並在Intel的空窗期建立高度的技術門檻,纔是輾壓競爭對手的唯一途徑。(作者爲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