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傳入股英特爾 法人:臺積電面臨3大複雜問題
▲臺積電。(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巫彩蓮/臺北報導
臺積電(2330)、英特爾(Intel)合作市場傳言不斷,本土投顧出具報告指出,中間過程複雜牽涉甚廣且時間長,對臺積電未來的合作存在技術、文化、競爭、客戶等層面3大複雜問題,但目前臺積電競爭力佳,3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市佔率高達9成,高階製程能力遠優於同業,先維持臺積電「買進」投資建議不變。
外媒最新報導,Intel主動接洽臺積電,雙方正討論潛在的投資或製造合作關係,先前也傳出與Apple洽談相關事宜,繼美國政府、軟銀及NVIDIA之後,Intel仍努力引入合作伙伴,扭轉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
2025年初曾傳出,美方希望臺積電能持有IFS 20%股權,形式可能透過技術作價或實際出資,目前Intel、臺積電均未對此公開發表評論,一切仍屬於初步階段,後續能否達成協議存在不確定性。
本土投顧報告指出,若臺積電入股Intel後,之間的合作非常複雜,由於Intel本身仍依賴臺積電代工部分產品(如GPU、晶片組與部分CPU),並採取「內部製造+外部代工」雙軌策略,臺積電短期內依然是Intel的關鍵夥伴,先進製程優勢難以被完全取代。
若臺積電入股Intel,未來的合作存在技術、文化、競爭、客戶等層面三大複雜問題,其一是Intel與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是競爭對手,臺積電身爲股東,是否要協助Intel製造晶片,這等於幫助競爭對手提升實力,將是臺積電長期風險。
其二是臺積電的主要客戶如Apple、AMD、NVIDIA與Intel存在直接競爭關係,如果臺積電入股Intel,可能會影響其他客戶對臺積電的信任,甚至導致訂單流失。
基三是Intel長期以來是IDM模式,從設計到製造一手包辦,不習慣與外部代工廠合作,而臺積電則是純代工模式,講求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這可能導致雙方在技術開發與決策上產生衝突。
臺積電入股Intel最大風險是技術外流,技術外流不僅影響其市場地位與營收,也可能動搖臺灣的半導體供應鏈,甚至影響國際政經局勢,因此,如何確保核心技術不被外流,將是臺積電與臺灣政府的重要課題。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曾明確表示,不考慮收購或入股Intel晶圓廠,避免技術外流與潛在競爭風險。另方面,臺積電入股Intel,美國政府也會審慎考量,因爲Intel掌握不少美國軍事或國安相關等重要訂單。
短線因爲投資人擔憂技術外流、訂單轉移與「美國在地化」影響,導致臺積電與供應鏈股價短線承壓,實際上市場已多次傳出Intel與臺積電商討投資或製造合作細節,具體合作內容與規模仍有待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