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年輕人把老街託舉成“頂流”
“青春名片”
原標題:這羣年輕人把老街託舉成“頂流”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珺
“下浩裡”小店主理人團隊:一羣喜歡藝術、懂得審美、內核穩定的創業“斜槓”青年(即不滿足單一職業的青年),80%以上爲85後、90後。他們用文藝精耕細作,成就重慶最具審美氣質的熱門地標,也成爲百萬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縱深推進的生動註腳。
5月3日,重慶的熱門打卡地南岸區下浩裡,遊客摩肩接踵,前往探尋一家家錯落有致、充滿設計感的小店。
下浩里老街已有上百年曆史,更新後保留了老建築、老街巷的肌理。重新開街兩年多,一羣有趣的年輕人懷揣夢想,以藝術審美用心打造充滿個性的空間單元,把這條老街託舉成青年的“精神綠洲”、城市的“頂流”。
藏在山林裡的“幼鳥”
爲何一再激起年輕人的好奇心
“幼鳥咖啡嗎?你們到底在哪裡?我轉了半個小時還是沒能找到你們!”
在下浩裡的小山坡頂,有一幢掩映在綠植中的兩層青磚房,幼鳥咖啡就“藏”在這裡。經常接到類似的來電,讓幼鳥咖啡主理人、30歲的趙俊琳不由得自我調侃:“我們私下被顧客評爲全重慶最難找的一家咖啡店!”
近日的一個午後,記者慕名而來,店內小院坐滿了喝咖啡、賞風景的年輕人。大家爲何千方百計也要找到這裡?
“咖啡好喝,店內的設計也招大家喜歡。”趙俊琳雖是第一次開店,但設計師出身的她將店面設計成極簡糅合暗黑系的風格:店內黑白灰的火山岩磚從地面鋪展到工作臺,牆上還掛着兩套棒球裝備——那是她自己用過、最鍾愛的運動裝備。
“表達出真實的自我,就會吸引有同樣愛好的人。”趙俊琳說,很多客人向她表達對小店風格的欣賞,“有一位設計師同行把屋內的每一個點位都挨個拍了個遍。”
“來下浩裡創業的第一批‘浩’朋友,很多都是設計師、藝術家等跨界‘斜槓’青年。”下浩裡招商運營團隊負責人薛薇介紹。
在2022年接手該項目時,薛薇發現,下浩裡有股“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的氣質。除了老房子、老街巷,東水門大橋、來福士等渝中高樓也擡頭可見,“這麼美,爲什麼不從藝術的角度破題?”
於是,從2022年開街至今,來自全國的85後、90後青年設計師、藝術家陸續入駐下浩裡。除了“幼鳥”,下浩裡還擁有一大批閱讀、展陳、藝術交流、美食等獨特單元,不斷激發遊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每家小店的主理人都以布展的態度,在一個個空間單元裡呈現自己的作品,並嘗試與商業運營結合,從而奠定了下浩裡的‘青年基因’。”薛薇說。
外地遊客專程來品嚐的“特調”
究竟是杯怎樣的“水”
2023年9月底,“幼鳥”一開業就趕上了國慶黃金週。“不是在打奶泡,就是在弄咖啡、洗杯子,連着三天沒空吃午飯。”趙俊琳說。
雖然辛苦,但她和另一位合夥人卻咬牙堅持了一件事情:把做好的每一杯飲品送到客人面前,“客人好不容易找來,就應該坐着享受這杯我們精心調製的‘水’。”
這杯“水”能有多用心?以下單最多的“冰美式”爲例。每天,趙俊琳都要爲咖啡豆做“早測”。“因氣溫和溼度的不同,咖啡師每天做出來的第一杯咖啡,口感不盡相同。”她說,如果感覺不對,她們會做第二杯、第三杯……直到做到咖啡豆口感表達最好的時候,纔會開檔賣出當天的第一杯咖啡。
趙俊琳團隊還精研出一款小衆“特調”:鹹鴛鴦。這是一款融合萃取非洲草本茶、咖啡、燕麥奶、鹹奶油和芝士的飲品。
第一杯“鹹鴛鴦”是一位來自北京的客人點的。“我們忐忑地端到客人面前。”趙俊琳說,客人喝得非常乾淨,並表示非常喜歡,她們對此很開心,也增添了信心。後來,“鹹鴛鴦”被小紅書探店博主和網友發現並轉發,成爲一杯“特調”,還有一位客人專程從上海來重慶喝這杯飲品。
不光是咖啡店,位於下浩裡小瀑布上方、專門收集舊書的浩閱書店也吸引了大量青年前來打卡。書店主理人黃傑介紹,這裡的每一本舊書都經過團隊的精挑細選,力圖傳遞出閱讀的樂趣。
記者隨手翻開一本哲學類書籍,只見泛黃的書頁上,一排排字跡娟秀、排列工整的筆記映入眼簾,書頁中還夾有寫滿讀書收穫的小紙片,讓人頓生與一位讀書人隔空交流之感。
“主理人的辛勤付出,讓每一家小店都有自己擅長的細分品類和自己的客羣。”薛薇說。
拒絕過度商業化人氣卻飆升
這裡有怎樣的“流量密碼”
“五一”黃金週這幾天,幼鳥咖啡每天要接一百多單、售出三四百杯。趙俊琳的運營團隊也由2人增加到4人,而下浩裡在“五一”期間日均人流量更是達到了4.5萬人次。
趙俊琳透露,她正在謀劃“幼鳥咖啡2.0”,想讓光顧過幼鳥咖啡的客人再來一次;還想讓每個月來三四次的會員顧客,每次來都能發現新的、有趣的改變。
“下浩裡爲什麼能出圈,正是有這羣‘內核’穩定的創業青年。”薛薇說,開街兩年多,下浩裡集聚了133家像幼鳥咖啡、浩閱書店這樣個性鮮明的文藝小店,80%以上的主理人都是85後、90後年輕人。
“懂審美、‘三觀’一致、都很有個性。”薛薇試着概括這羣年輕人的特點,“小店極少有連鎖,主打‘探索的樂趣和情緒’。”她說,主理人絕大多數都有深耕下去的定力。
記者注意到,下浩裡與衆多古街有一個明顯不同:沿街沒有聽到吆喝聲。“如果你內核夠穩定、產品夠好,還吆喝什麼呢?吆喝會破壞下浩裡追求藝術審美的氛圍和獨具個性的質感。”薛薇說,其實,爲了維繫下浩裡的這種獨特氣質,整個老街甚至不允許打牌、脫鞋。
在薛薇看來,作爲年輕人的“精神綠洲”,下浩裡無須過度商業化,只要有這羣奉行長期主義、懂得審美的年輕主理人,下浩裡就會時刻保持這股青春的活力。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