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託舉五保老人的幸福晚年
(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本報記者 郝雪蓮
8月7日,一場雨過後,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敬老院的小菜園裡愈發生機勃勃。敬老院院長楊巴圖與幾位健朗的老人在菜園裡採摘豆角、黃瓜等蔬菜,大家在歡聲笑語中收穫勞動果實。
阿勒騰席熱鎮敬老院地處城市中心區,周圍有一些閒置土地。擔任院長後,楊巴圖請綠化專業人士對閒置土地進行規劃,帶領有勞動能力的五保老人墾荒種地,種植蔬菜和玉米等作物,在豐富敬老院伙食的同時,也爲一些務農出身的老人找到了休閒的樂趣。這一舉措深受老人們歡迎和點贊:“楊院長是懂我們生活的親人。”
敬老院是個特殊的大家庭,包含鰥寡孤獨、殘疾和病弱羣體,人員來自不同的鄉鎮,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各不相同,個人素質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平衡這些矛盾,引導老人們文明、健康地生活,是個不小的挑戰。
這些年來,楊巴圖以院爲家,把老人們當作自己的親人,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把滿腔熱情和愛心傾注在老人們身上,用16年堅守把敬老院變成老人們溫暖的家。
在敬老院,他每天最早起牀,最晚睡覺,哪個老人身體不舒服,哪個老人又鬧起了小脾氣,他比誰都清楚;老人之間有什麼矛盾和糾紛,他都會耐心瞭解、悉心處理。腦梗偏癱的五保老人郝維勝彌留之際,楊巴圖像親兒子一樣守在他身邊,爲他翻身、清洗、換尿布,陪伴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又親自張羅了後事,全院老人爲之動容。
“生前照顧他們,身後爲他們送終,我義不容辭,因爲他們沒有親人,我就是他們的親人。”這句話楊巴圖時常掛在嘴邊,也在時刻踐行。
作爲一院之長,楊巴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制定並要求全院嚴格遵守學習、衛生、財務、食品、安全保衛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帶領敬老院員工每週定期開展安全檢查,鄭重提出對待老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是兒女勝似兒女”的高標準護理要求,全院老人都得到了如同親人般的悉心照料,老人們親切地稱楊巴圖爲“院長兒子”,這一稱呼飽含着他們對楊巴圖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認可。
對於初來乍到的老人,適應新環境是個難題,但楊巴圖自有辦法。一次,一位性格內向的李大爺剛入住敬老院,因爲不適應新環境,整天鬱鬱寡歡,甚至茶飯不思。楊巴圖仔細觀察李大爺的日常行爲和情緒變化,體會到他內心的不安,就積極聯繫李大爺的親屬,瞭解他的生活經歷。得知李大爺喜歡下棋,於是在敬老院裡組織了一場棋類活動,並邀請李大爺參加。同時,楊巴圖安排了兩位性格開朗、善解人意的老人與李大爺同住,逐漸打開了李大爺的心扉,緩解了對新環境的不適,讓他走出了鬱鬱寡歡的狀態,開始積極參與敬老院的生活。事後李大爺拉着楊巴圖的手哭訴道:“我年輕時沒有孩子,老了是政府收留了我,敬老院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家人,讓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
敬老院的工作比較特殊,有時老人們在配合工作和服從管理等方面主動性不高,溝通方面也存在着諸多問題。楊巴圖深刻認識到這一現狀,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耐心。他對入住的五保老人進行全面細緻的分類梳理,深入瞭解每一位老人的性格、經歷和健康狀況,能夠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針對性地開展服務工作。不僅如此,楊巴圖還爲老人們建立了健康檔案,記錄老人們的身體狀況變化,爲後續的醫療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他還積極聯絡醫療機構,爲老人們提供體檢服務,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築牢健康防線。
在他的守護下,敬老院的老人們過得一天比一天幸福。他辦公室牆上的獎狀,從“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到“勞動模範”,再到如今的“內蒙古好人”,見證着他十幾年的堅守與付出。
“在崗一天就要盡責一天,這是我作爲敬老院院長必須紮實幹好的本職工作。既然幹了這份工作,就要把這裡的老人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楊巴圖用滿腔熱情託舉五保老人的幸福晚年,用愛心和堅守把敬老院變成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