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幸福食堂”裡的民生溫度:一碗熱飯托起銀髮族晚年幸福

"每週一到週五,我都來這兒吃飯,兩菜一湯才8塊錢,比自己在家做省事多了!"71歲的謝大爺端着餐盤坐在巴林左旗東城街道望京社區幸福食堂裡,熱乎的飯菜驅散了秋日的涼意。今年以來,巴林左旗民政局以老年羣體"用餐難"爲切入點,構建起覆蓋城鄉的"1+N"老年助餐服務網絡,用一碗碗熱飯詮釋着"老有所養"的民生承諾,讓1.4萬餘人次老年人在三餐煙火中觸摸到幸福質感。

15分鐘助餐圈:讓溫暖觸手可及

走進望京社區幸福食堂,明黃色的桌椅整齊排列,牆上的價目表清晰標註着"60-70歲8折,70歲以上7折,低保戶5折"。廚房內,廚師正忙着翻炒土豆燒牛肉,香氣撲鼻而來。"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我一個人做飯麻煩,現在下樓走5分鐘就能吃上熱乎飯,還能和老夥計們聊聊天。"謝大爺指着窗外的公示欄,那裡貼着每週更新的食譜,從紅燒魚到小米粥,兼顧營養與口感。

巴林左旗按照"旗級輻射、鄉鎮聯動"思路,投入40萬元在10個鄉鎮(街道)建成標準化助餐點,形成"中心廚房+社區餐廳+配送入戶"三級網絡。在西城街道,助餐點配備智能訂餐系統,老人通過手機APP提前預約,志願者按時將餐食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上週我老伴生病,一個電話就有人把飯送到牀頭,菜還是熱乎的。"居民王淑珍展示着手機裡的訂餐記錄。數據顯示,全旗已形成15分鐘助餐服務圈,去年以來累計配送上門服務3200餘次,步行可達的"樓下食堂"成爲老年人的日常打卡地。

在查幹哈達蘇木,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助老餐廳格外醒目。餐桌上擺放着蒙古奶茶和手把肉改良版套餐,牆壁裝飾着民族圖案。"我們根據蒙古族老人飲食習慣,保留傳統烹飪方式,同時降低鹽油含量。"餐廳負責人介紹,這裡每天有30餘位少數民族老人就餐,既解決了吃飯難題,又成爲傳承民族文化的小陣地。

從"吃飽"到"吃好":舌尖上的民生承諾

"這個控糖餐味道不錯,再也不用擔心血糖升高了。"碧流臺鎮助餐點內,糖尿病患者李大爺對新推出的特色餐讚不絕口。巴林左旗在菜品設計上做足"適老文章",所有餐食遵循低鹽少油、軟爛易嚼標準,還爲慢性病老人定製專屬餐譜。市場監管部門每週對食材進行抽檢,廚房實行"明廚亮竈",每餐留樣48小時,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

"紅燒肉太鹹了,建議少放醬油。"在迎賓社區助餐點的意見簿上,居民劉大媽的留言被醒目標註。次日,廚師就調整了烹飪方式。"我們每月收集老人意見,動態調整菜單。"助餐點負責人指着牆上的"老年議事會"公告欄,"上週剛開完會,決定增加每週二的魚香茄子,這是老人們點單最多的菜。"這種"養老服務老年人說了算"的模式,讓餐食滿意度達98%以上。

更暖心的是價格機制——政府對每個助餐點每年補貼5萬元,社會愛心企業捐贈廚房設備,社區志願者參與服務,多方合力下,老年人用餐價格比市場價低30%。65歲的低保戶張奶奶算過一筆賬:"以前一頓飯至少15元,現在只要7元,一個月能省200多塊。"這種"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志願幫一點"的四方共擔模式,讓幸福食堂既有溫度又可持續。

一碗飯的N種可能:從民生工程到社區樞紐

午餐時分,西城街道助餐點裡不僅有銀髮老人,還有不少穿工裝的年輕人。"15元兩葷兩素,比外賣乾淨實惠,還能順路給父母帶一份。"上班族吳女士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巴林左旗創新"老年助餐+全齡服務"模式,助餐點白天爲老人服務,晚上向上班族開放,55%的營收來自非老齡羣體,實現微利運營。如今,助餐點還推出"小哥送餐"服務,爲外賣騎手提供歇腳點和熱飯食,成爲社區共享空間。

在林東鎮助餐點,一場"廚藝比拼"活動正在進行,老人和志願者共同製作重陽糕。"這裡不僅是吃飯的地方,更是社交平臺。"經常參加活動的趙大爺說,他在食堂認識了5位棋友,每週固定聚會。民政局負責人介紹,助餐點正逐步拓展功能,增設健康講座、法律諮詢等服務,讓"一頓熱飯"成爲連接民生服務的紐帶。

眼下,巴林左旗正推進助餐點數字化升級,計劃引入AI訂餐系統和智能取餐櫃。"未來,老人刷臉就能取餐,子女還能遠程查看用餐情況。"民政局養老服務股負責人展示着規劃圖,"我們將擴大覆蓋面,力爭明年實現行政村助餐點全覆蓋,讓更多老人在家門口嚐到幸福滋味。"

從城市社區到蘇木鄉鎮,巴林左旗的幸福食堂裡,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譜成民生交響樂。當80歲的陳奶奶接過志願者遞來的熱乎飯,當少數民族老人嚐到家鄉風味的改良餐,當上班族在食堂偶遇鄰里寒暄,一碗飯的溫度,正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刻度。這不僅是解決"吃飯難"的民生工程,更是重塑社區溫情的暖心實踐——在升騰的煙火氣中,老年人收穫的不僅是一頓熱飯,更是有尊嚴、有溫度的晚年時光。(李富 楊宜霖 鄒慧)

來源:華夏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