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年輕人將200多斤垃圾扛下山
城牆下佈滿荊棘,志願者行動困難 此次清山活動撿拾垃圾超105公斤 志願者們揹着裝滿垃圾的袋子下山
龍泉峪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昌赤路沿線,每逢春暖花開之際,長城兩側盛開的山桃花和杏花都會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賞玩。
然而,受遊客數量過多、管理人手有限等問題影響,龍泉峪長城腳下的“死角”地帶積累了不少垃圾。
爲守護長城美景,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34名清山志願者帶着夾子和垃圾袋等裝備,沿着長城徒步近8公里,歷經6個多小時,撿拾塑料瓶、菸頭、食品包裝袋等垃圾105.4公斤,並將這些垃圾背下山。
撿垃圾不走尋常路
沿長城兩側向上推進
4月4日早上7點30分,34名“山野護衛隊”志願者在牡丹園地鐵站集結。他們大多是90後,來自各行各業,有醫生、護士、會計、程序員、保險銷售……這些志願者基本都有戶外徒步經驗,不過很多人是第一次去山裡撿拾垃圾。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爲更好地完成清山任務,這支隊伍還安排了8名經驗豐富的領隊,他們負責組織隊員分片區撿拾垃圾,並將所有垃圾收集在大型編織袋中,再統一扛下山。
隊伍集結完畢,很快出發。經過2個多小時的車程,清山隊伍抵達了位於龍泉峪長城腳下的延慶區大莊科鄉香屯村。下車後,每名隊員都領到了一個撿拾垃圾的夾子和裝垃圾的厚實編織袋,隨後大家便在領隊的帶領下向長城推進。
清山活動發起人“蘅也”介紹,長城的垃圾撿拾問題一直都是“老大難”。因爲長城城牆位於山體高處,很多遊客在長城上游玩時,會直接把垃圾拋下城牆,所以長城腳下和懸崖下的垃圾最多。爲此,志願者們只能選擇“不走尋常路”——大家跟隨領隊爬下長城,沿城牆兩側的山坡向上推進,邊走邊撿拾垃圾。
當時正值清明假期,來龍泉峪長城遊玩的遊客很多,遠遠看到城牆腳下荊棘叢中人影攢動,不少人都好奇地趴在城牆上觀看。長城上的管護員也及時舉起手中喇叭,對艱難撿拾垃圾的志願者們表示感謝,並號召遊客別亂扔垃圾:“看看志願者們多辛苦,請大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一片10米長的區域
5人花15分鐘才清理完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爲維護遊覽環境,龍泉峪長城在每個敵臺前適合用餐的平臺位置都設置了大型垃圾袋,遊客可以將垃圾投放進去。此外,長城管理員也會定期清理遺留在城牆上的垃圾。不過他們人手有限,對於被扔下城牆的垃圾就無能爲力了。此次清山志願者們要解決的,就是那些藏匿在長城腳下的垃圾。
儘管大家事先已做足心理準備,困難還是超乎想象。攀登長城本來就很吃力了,沿山坡撿拾垃圾的難度更大——城牆下方灌木叢密佈,幾乎無處容人,隊員們只能冒着被劃傷的風險,“硬擠”進去撿拾垃圾。
灌木叢裡的垃圾數量也令人吃驚:在第一個敵臺附近的城牆腳下,短短不到10米的狹長區域裡,遍佈着塑料瓶、食品包裝袋、衛生紙、易拉罐等各種垃圾,其中有幾個標註生產日期爲2015年的易拉罐,可能已經在這裡躺了十年之久。這麼一片小小的區域,5名志願者花了15分鐘才基本清理乾淨,撿拾的垃圾足足裝了半袋子。
清理過程中,志願者們甚至還發現了一處“垃圾窩”——當一個塑料袋被夾起來後,下面居然掩埋着20多個自熱鍋殘骸!對於遊客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爲,“蘅也”十分無奈:“我們平時在清山活動中經常見到這種掩埋起來的垃圾窩。自熱鍋吃完後有很多湯湯水水,有些人怕弄髒揹包不願意帶下山,直接扔在地上又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就找地方埋了起來。在這裡還是呼籲大家儘量不要帶自熱食品到戶外食用,如果帶了也請將包裝盒等物品妥善處理。”
重約15公斤的垃圾袋
女孩扛着走了5個小時
跟隨志願者們撿拾垃圾時,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本次清山活動中,8名領隊的工作堪稱“又苦又累”,他們不僅要組織好隊員、防止大家走失,還要在每個區域清理完後收集隊員們撿拾的垃圾,統一裝入大編織袋,再扛到自己的背上一路背下山,連女領隊也不例外。
領隊“吃魚”是一名95後女生,家住常營,本職工作是互聯網運營。參加清山活動的前一天晚上,“吃魚”在公司加班到晚上10點半,第二天早晨5點她便準時起牀,前往牡丹園地鐵站與大家會合。在長城腳下撿拾垃圾時,這個女孩也是一馬當先,絲毫未表現出疲倦。將第一個敵臺附近的垃圾匯合裝入大垃圾袋後,她主動背起半人高、重量近15公斤的垃圾袋,走完了後面5個小時的路程。
與“吃魚”一樣,其他幾名領隊也特別盡職盡責。每當碰到垃圾聚集在坡度大、比較危險的地方時,領隊們都會自己下去撿拾,並提醒隊員不要靠近,注意自身安全。據瞭解,這些領隊戶外活動經驗都很豐富,大部分人帶隊參加過20公里以上的徒步活動,此次清山活動對他們來說只是“小意思”,不過每位領隊都很認真,不僅提前一週實地踩線確認撿拾流程,還邀請了公益講師講解“無痕山林”和山野保護知識。
垃圾撿拾完畢後,領隊們扛着各色垃圾袋行走在山間,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五彩斑斕的公益移動廣告,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經過6個多小時近8公里的徒步撿拾後,34名志願者終於返回香屯村,並將撿拾到的垃圾放到垃圾存放點。經過稱重,此次清山活動共撿拾垃圾105.4公斤。
被誇獎到“迷失自我”
身體力行傳播環保意識
香屯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村裡十分支持志願清山活動,這些垃圾將由村裡統一分類處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路過垃圾存放點時,不時有路過的私家車搖下車窗,司機、乘客紛紛向志願者們伸出大拇指:“太棒了,感謝你們!”
在“勝利結算”後,幾位本來累到快趴下的志願者也開始興高采烈地與垃圾合影。志願者小王還立即把合影發了朋友圈,“安利”其他朋友再來清山。小王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參與活動本來只是想爲遊覽長城“蹭路費”,但在撿拾垃圾過程中,手中的橙色垃圾袋好像變成了功勳章,被六七級大風吹到灰頭土臉的沮喪都一掃而空。“好多遊客看見夾子和袋子都來表揚我們,在一聲聲誇獎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小王笑着說。
除了小王,很多年輕志願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播公益理念。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參與清山活動的志願者戲稱自己是“職場精英殺入撿垃圾領域”。還有志願者分享了清山時領隊們一字長龍扛編織袋的照片,收穫了大量點贊和評論,很多網友表示,“以後一定不再亂扔垃圾了”。
“撿拾垃圾只是一件小事,但它正在爲山野的潔淨帶去正面影響,或許下一次,有些遊客去戶外時,想到志願者們撿拾的辛苦,就決定不亂扔垃圾,也能自備垃圾袋。”一位網友說。
·對話·
希望帶動更多人加入公益隊伍
對話人:清山活動發起人、“山野護衛隊”主理人陳亞(網名“蘅也”)
北青報:發起清山活動的契機是什麼?
陳亞:我熱愛戶外,喜歡山野,總希望能爲山野做些什麼。真正萌生去撿垃圾的契機是2022年,當時我去無人區裡露營了十多天,本來是爲了感受大自然的壯美景色,但卻在露營區看到了一大堆垃圾。回京參加了幾次清山活動後,我開始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做公益。我們先是在各個徒步俱樂部裡安排撿拾志願者,之後就開始組織專門的清山活動。到現在已經組織志願者超500人次,清理里程超6000公里。
北青報:此次清山活動的目標是什麼?
陳亞:主要是傳播公益理念。垃圾僅靠志願者是撿不完的,我們撿拾垃圾的同時,也是在傳播環保理念,號召大家在戶外徒步時都能把自己的垃圾帶下山,從根本上解決山野垃圾的問題。此外,也希望志願者不只是苦哈哈地撿垃圾,既能做公益還能享受戶外樂趣纔是我們的目標。這次活動,我們在線路安排上也充分考慮了成員遊覽的需求。前半段沿長城撿拾,能在城牆上欣賞花海美景;後半段在林間和溪水間穿插行進,雖然條件苦了些,但大家也能享受到自然風光。
北青報:北京還有其他公益清山隊伍嗎?
陳亞:目前北京開展清山撿垃圾活動的公益組織有很多,比如“手護自然”“守望山野”“尋跡山野”,還有以老年人爲主力的“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等。據我所知,4月4日當天至少有4支隊伍在同步開展清山活動。
北青報:您覺得未來做公益的方向是什麼?
陳亞:我覺得要降低普通人做公益的成本,不能讓大家即花錢又出力,所以我們希望能在公益活動中引入企業和職能部門的力量。比如,這次龍泉峪長城的撿拾活動,我們收到了戶外徒步品牌贊助的車費和各種物料,平攤下來每名隊員只需要支付9.8元路費。未來我們除了組織公益清山活動,還會與更多其他類型的公益組織合作,比如,在活動中增加人文社科類的科普講座等,希望能帶動更多人加入公益隊伍。
文/本報記者李曉萌
攝影/郝京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