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海縣總工會創新探索“職工說事”制度 解決職工“關鍵小事”重塑基層治理生態
從一件可拆卸袖子的環衛工裝,到點亮夜歸路的公交專線,從車間流水線的“金點子”,到職工醫療互助的溫情保障……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一套以暢通訴求渠道、完善服務機制、打開議事通道爲抓手,創新推出的“職工說事”制度,近年來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基層治理生態。寧海縣總工會將民主協商的觸角延伸至企業末梢,用法治思維築牢勞動關係“第一道防線”,爲新時代“工會楓橋”經驗提供了鮮活樣本。
建好“小陣地”,兜住“大民生”
“咔嚓”一聲,寧海縣恆祥保潔有限公司職工朱雙明利落地卸下工作服的兩截袖子,露出曬得黝黑的胳膊。這個巧妙設計,源自他去年夏天在企業“職工說事”工作室裡的一句嘀咕:“三伏天穿短袖幹活,胳膊都要曬脫皮了。”一句不經意的“說事”,換回了一件有迴應的“實事”。“職工說事”工作室這個“小陣地”,真正兜住了職工羣衆關心的“大民生”。
類似的場景在寧海隨處可見。截至目前,寧海共計823家基層工會推行“職工說事”制度。其中,既有“恆祥保潔”這樣的企業級工作室,也有在岔路鎮高壇園區設置的區域性工作室——王玉琪調處工作室。推開該工作室的玻璃門,從輪值表上律師、心理諮詢師的照片牆,到記錄簿裡密密麻麻的“家長裡短”,處處都透着工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與溫度。
“過去職工反映問題像‘打游擊’,現在推門就能找到‘主心骨’。”高壇園區工會聯合會主席王玉琪輕點電子屏,調出此前辦結的27件訴求,其中5件勞資糾紛預警被標註爲黃色等級,化解在萌芽狀態。據介紹,該工作室在園區內設置了5個勞動關係調處分點,聘請了10名企業調解員、5名預警員和3名律師,已累計化解職工矛盾糾份380餘起,協辦法律援助95件,調解勞資糾紛135起,有效地解決了困擾企業職工的難點、痛點、堵點。
織密“一張網”,守護“萬家安”
“下夜班要走3公里才能打到車,太不方便了!”不久前,寧波南部濱海經濟開發區“職工說事”工作室的夜間來電突然激增,接線員在臺賬本上記下了這個共性需求。爲解決該問題,當地工會組織當即聯繫人大聯絡站聯合啓動“跨界”響應機制。隨着對企業職工出行需求情況的排摸梳理,相應解決方案最終被討論形成代表建議,並在寧海縣人代會上提出後交由寧海縣交通集團進行答覆辦理。不久後,一輛227路夜間公交專線劃破暮色,串聯起南部濱海經濟開發區企業涉及的18個職工聚居區。“現在下班能趕上末班車,女兒等我講睡前故事呢!”職工陳大姐說。
從工會小閉環運行到人大、政協參與的大閉環格局,從源頭解決職工合理訴求到實現自處置與大循環相結合,不斷深化的“職工說事”制度,正持續推進寧海各級工會對職工訴求的精準迴應,加大說事成果轉化力量,不斷提升職工羣衆的獲得感。
據瞭解,這種跨界智慧在寧海已成常態。如胡陳鄉總工會整合轄區司法所、商會打造了“助農說事團”,幫果農化解銷售糾紛43起;岔路鎮總工會聯合交通執法隊打造“卡友說事角”,爲200多名貨車司機解決年審難題……
“小到一顆鈕釦,大到政策調整,只要關乎職工權益,我們就有機制兜底。”寧海縣總工會相關負責人指着“職工說事”制度的閉環流程圖說。
打通“數據流”,激活“治理源”
“我們不僅有線下說事工作室,還有線上說事平臺,有些性格內向的小年輕經常在線上平臺留言,這成爲了他們的‘解憂雜貨鋪’。”寧波方正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謝家樂告訴記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效開展“職工說事”,不僅滿足了不同性格職工的表達需求,也延伸了“職工說事”的邊界,促進“職工說事”從1.0版本到2.0版本的全面升級,進一步打通數據流,暢通說事渠道,健全說事體系。
去年以來,寧海縣總工會以創新基層治理爲主線,全面實施工會“數字化+片區化”工作新機制,深度融入“片區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構建起集“工會情況實時掌握、職工訴求快速直達、維權服務及時跟進、政策宣傳縱向到底”的服務平臺,同時結合“片區通+工情通”等寧波數字工會創新應用場景,進一步加強源頭信息採集、矛盾前端化解、服務凝聚職工等職責職能。
不斷深化的“職工說事”制度,不僅重塑了基層治理生態,也爲寧海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截至目前,“職工說事”制度已累計解決職工“關鍵小事”23067件,辦結率100%,職工滿意度達98%,同時通過“職工說事”採集“金點子”2800餘個,爲企業增收數億元。
(浙江工人日報記者李凡 通訊員王頔)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