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自然資源配置試點收官 創新模式破解生態價值轉化難題

近日,浙江青田縣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試點通過省級驗收,這場歷時近兩年的探索,不僅爲當地破解了“生態富集卻開發受限”的難題,更以一套可複製的“青田方案”,爲浙江自然資源管護與價值實現提供了鮮活樣本。

坐擁“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地處甌江山水詩路要衝,森林、水域、礦產等自然資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卻因分佈零散、市場化程度低,長期陷入“守着好山好水難變現”的困境。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讓資源“活起來”,成爲當地發展的關鍵命題。

2023年試點啓動後,青田以“摸清家底”爲起點,全面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像給每一寸山水“建檔案”般釐清了森林、水、建設用地等資源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當地劍指資源活化的制度瓶頸,創新構建“法定權利+非法定權利”互補的權能體系,明確建設用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使用權流轉規則——這一步,相當於爲資源流通打開了“政策通道”,讓原本“沉睡”的資產有了合法交易的可能。

最具突破性的,是青田打造的“資源組合包”模式。在千峽湖張坪峽灣,當地將“建設用地”與“水資源”打包,把水面旅遊經營權和土地使用權聯動開發,催生出水上運動、康養民宿等新業態,讓一汪碧水成爲帶動環湖經濟的引擎;東源溫泉小鎮則巧妙組合“建設用地”與“礦產資源”,依託平橋村的地熱優勢規劃溫泉度假村,培育出醫美、康養等特色產業,讓地下的“熱資源”變成了地上的“熱經濟”。這種“肥瘦搭配”的組合策略,打破了資源分散的侷限,讓生態優勢真正轉化成了發展優勢。

爲讓試點落地不走樣,青田還搭建了堅實的保障框架:組建多部門協同的工作小組,出臺覆蓋資產收儲、評估等全流程的政策工具,設立專項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加入;更藉助數字化平臺實現從配置到監管的全鏈條把控,確保資源開發既充滿活力又不越生態紅線。

這種以“生態優先”爲前提、以“分類配置”爲方法、以“市場驅動”爲動力的模式,不僅讓青田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更爲主張“生態立省”的浙江,提供了一套可推廣、可複製的自然資源價值轉化方案。(實習生: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