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黨建引領破解城鄉治理難題

新華社杭州7月21日電 題:浙江嘉興:黨建引領破解城鄉治理難題

新華社記者俞菀、李平

東起護城河、南至加工廠、西鄰火車站、北抵立交橋,浙江嘉興海寧西山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城鄉接合區域的社區,面積只有約1平方公里,常住居民卻超過1萬人,且半數爲新居民。

矛盾糾紛不斷、刑事案件頻發,讓這裡一度登上基層治理“黑榜”。這些年來,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和黨員幹部“領頭雁”效應,鼓勵社會協同、羣衆參與,這裡逐漸繪就出一幅安寧和諧的畫卷,成爲嘉興乃至浙江黨建引領破解城鄉治理難題的典型。

“我們緊緊圍繞中央的指示要求,把基層作爲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把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社區,走上門問需求、俯下身解難題。”西山社區黨委書記金美鳳說。

南湖區七星街道湘城社區,是嘉興最大的拆遷集聚社區之一,流動人口多,管理難度大,要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以‘民情懇談會’這一抓手尋求超大社區治理最優解,探索‘社區主理人’模式。”湘城社區黨委書記王建基說,面對1.2萬拆遷安置居民的多元訴求,聚焦“一老一小”等基層治理重點議題,通過黨建引領積極搭建議事平臺,依託社區資源開展公益項目,挖掘、培育“能人”“達人”“羣主”“團長”等成爲社區主理人,充分釋放治理領域的“同頻共振”效應。

2023年開始,湘城社區把周邊的商家、聯建單位、社會組織等集聚起來,組成“七彩公益圈”,實現資源共享;社區黨委還挑選骨幹力量做好物業、安保、保潔、勸導等工作。“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黨建凝心聚力、居民羣策羣力,化解各項矛盾,留下的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湘城社區“七彩公益圈”負責人牟冬菊說。

和海寧的西山社區類似,嘉興桐鄉的屠甸鎮海星村,通過健全基層組織體系、激發基層組織活力來破解城鄉融合發展中相對突出的治理難題。

海星村黨委書記王建鋒說,村子緊鄰海寧經濟開發區,外來務工人員最多時超過7000人,農房出租率達到96%。除了秸稈焚燒等老問題,還會面臨企業欠薪等新難題。

“居民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王建鋒說,根據社區化的村、過渡形態的村、純農業村三種不同形態,村裡重新劃分了13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專職網格員,每10戶左右居民配備一名兼職網格員,由先鋒黨員、企業幹部、退伍軍人等組成,通過更加精細的管理服務和片區組團治理,問需問計問效於民。

“城鄉接合區域社區的矛盾需求更加多元,需要健全完善村社黨組織體系建設,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充分激發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城鄉治理更加精細化精準化。”嘉興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健全基層黨組織的同時,也要配強隊伍的“領頭雁”。

這些年,在嘉興的城鄉社區、鄉村調研,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裡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員幹部都很年輕,“接地氣”卻不“土氣”。

據統計,嘉興全市目前共有行政村735個,農村基層組織“兩委”班子成員4291人,平均年齡39歲,大專以上學歷佔93.2%,其中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6.3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佔88.6%。

“去年以來,我們重點謀劃推進後備力量培育儲備。特別是在城鄉融合發展任務重的村社,選優配強骨幹隊伍,充分發揮村社黨組織書記‘領頭雁’作用,推動幹事創業競跑。”嘉興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盛夏時節,走進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2500多畝桃園喜豐收。

從23歲回村裡當一名村幹部到如今成爲1271戶村民的“領頭雁”,三星村黨委書記徐利軍感慨萬千:“作爲一名基層黨員,我的初心就是想讓村民手裡錢更多,村莊更美麗,鄰居關係更和諧,讓村黨委更有凝聚力和號召力。”

“桃子書記”“棒球書記”“大米書記”“奶牛書記”……一個個暱稱的背後,都是父老鄉親們對基層黨員幹部辛勤付出、甘於奉獻的肯定。

當然,光靠黨員幹部“幹”,羣衆在一邊“看”顯然不行。如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鄉治理,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

金美鳳說,“法寶”無外乎三條:一是用好社會組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二是依靠和發動羣衆,變管理服務對象爲社區治理力量;三是弘揚務實作風,“我們辛苦多一點,羣衆幸福多一點”“將心比心,才能深得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