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實踐:創新美育模式 破解公益落地難題

當美育成爲涵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如何破解美育商業化與小衆化困局?8月21日至27日,“煙臺市青少年優秀美育成果公益展演”將用7天的實踐,給出一份“創新答卷”——這場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主辦、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委員會承辦,煙臺市文化館、市羣衆文化學會協辦的活動,既是響應“美育進萬家”的基層探索,更像“黏合劑”,將政府、專業機構、本地力量凝聚,在膠東大地勾勒出“美育落地”的可複製圖景。

一、破題:用“三元合力”破解美育落地痛點

美育落地常遇三重難題:商業運作易染功利,民間自發難成規模,政府主導易缺“溫度”。煙臺以“三元合力”破局——黨委定方向、專業機構抓執行、本地力量做銜接,三者各司其職又協同發力。

“我們要做的,不是搭個舞臺讓孩子‘表演’,而是建一片土壤讓美育‘生長’。”主辦方相關負責人的話點出核心邏輯:黨委錨定“公益普惠”方向,守好“立德樹人”航道;承辦方發揮全國性專業機構優勢整合公益資源,負責活動落地執行,將分散的美育成果串成線、連成片;煙臺市文化館提供場地支撐,市羣衆文化學會銜接本地文化資源,讓活動更接地氣。

這種“導向-執行-銜接”的三元架構,既避免了商業逐利,又突破了民間侷限,更讓黨委主導的工作有了具體抓手,成爲破解“美育落地難”的有效路徑,爲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鑑的樣本。

二、實踐:全域聯動的美育成果全景

7天時間裡,“三元合力”將轉化爲生動實踐:覆蓋煙臺所有縣市區,串聯中小學、幼兒園、藝術培訓機構等多元主體,以器樂、聲樂、舞蹈、書畫、朗誦、戲曲等350多個節目,展現1000餘名青少年的美育成果。“全域覆蓋、全領域參與”從理念變爲現實,其中舞蹈《漁童戲浪》將膠東山海風情與童真創意相融,成爲本土文化浸潤美育的鮮活註腳;《幻想曲》的悠揚旋律、《奇獅妙想》的靈動舞姿,則讓傳統藝術與青春活力碰撞出火花,讓成果展示更具感染力。

三、紮根:“志願時長”讓全民參與有了落腳點

參與者通過手機自主打卡記錄觀展志願時長,這一設計將帶動7天參與人次超1.2萬,其中60%爲親子家庭。志願時長的積累,讓美育從“被動參與”變爲“主動選擇”,逐漸融入市民生活。

四、啓示:好模式的核心是“各歸其位、各盡其能”

7天展演,不僅是作品與打卡記錄,更在煙臺形成共識:美育不是少數人的“特長”,而是所有人的“素養”;不是階段性“活動”,而是常態化“生態”。

這正是煙臺模式的價值:政府不越位、專業機構挑大樑、本地力量巧銜接,以公益底色守育人本質,以協同智慧讓政策落地有抓手。它既是“美育進萬家”的具體踐行,更以基層實踐印證了“以美育涵養文明素養”的國家導向。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美育可以像煙臺的海一樣,包容每一朵浪花、託舉每一片白帆”。

來源:中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