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精準與溫度的縣域治理實踐——以多元共治編織社會韌性之網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 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浙江德清:精準與溫度的縣域治理實踐——以多元共治編織社會韌性之網》的報道。

當外賣騎手丁師傅因送餐途中摔傷的後續賠償問題,走進“德法暖驛·新心港灣”,掃描二維碼後獲取專業法律諮詢時;當大貨車司機馬洪平在“人大代表聯絡點”傾訴休息難,問題迅速得到解決時……每一幀畫面看似尋常,卻讓人心生溫暖。

在浙江北部莫干山麓、苕溪之濱的德清縣,社會治理的暖流正以精準的姿態,無聲浸潤每一個需要關懷的角落。

近年來,德清以近百個特色服務站點編織起“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讓快遞員、民宿管家、貨車司機、企業主等,都在社會治理這個大網格中找到了歸屬感。

精準識別:多元訴求的全域響應

“這裡缺少合適的停車休息區,吃飯、上廁所都不方便。”今年7月,在雷甸鎮物流園區,剛跑完長途的大貨車司機馬洪平走進“人大代表聯絡點”,向駐點代表傾訴。

“馬師傅,您反映的問題我們想辦法去解決。”駐點代表王信培的答覆簡短有力。正是通過聯絡點直達決策層,最終推動驛站配套落地,將訴求轉化爲切實改變。

德清社會治理的首要密碼,在於對多元羣體核心訴求的精準捕捉與響應。遍佈全縣鎮街的調解室、工會驛站等,構建起民意直通車網絡。

針對快遞騎手、網約車司機、環衛工人等羣體,德清縣總工會、司法局等協同鎮街,全域佈局。驛站不僅是休憩站,更是集成高頻法律諮詢與指引的“法治前哨”。

除了這些,“輪值局長”制,是德清今年以創新機制打破溝通高牆的新做法。

作爲首批受聘人員,德清紡織科技公司總經理汪玲英感慨角色的轉變:“想不到一下子從企業經營者轉變爲市場監管參與者!”這些來自企業、教育界等的“編外局長”以兩個月爲週期履職,用“放大鏡”找問題、“聚光燈”督整改、“傳聲筒”遞民意,成爲政企之間的“神經末梢傳導器”。

數字賦能:治理效能的幾何躍升

一天傍晚,禹越鎮村民老蔣騎車回家,不慎被路邊垃圾桶內一根延伸出路坎的細木棍劃傷。村幹部姚芳連通過“數字鄉村一張圖”瞭解此事後,協調相關部門主動上門處理,服務效率令老蔣連連點贊。

“數字鄉村一張圖”是德清在全省率先探索的鄉村智治新模式,它通過搭建“一圖一端一中心”應用支撐體系(“一圖”即鄉村全域動態可視圖、“一端”即統一服務應用端口、“一中心”即鄉村數字治理中心),實現鄉村經營、鄉村服務、鄉村監管、鄉村治理、基礎設施五大領域全方位數字化呈現。

依託全域高精度地圖與城市大腦,將數字基因深植治理肌理,是德清實現治理質效革命性提升的一個縮影。

早在2022年8月,德清縣委政法委、縣大數據局在“浙政釘”應用中開發上線“社會治理指令釘”模塊,打造貫通縣、鎮、站所三級極速響應鏈。如某道路上窨井蓋損壞缺失,從反映到處置完畢最快僅用了10分鐘。

武康街道社會治理中心推行“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不訴自辦”,16人“民生服務隊”以“1分鐘響應、3分鐘派單、8分鐘出勤、30分鐘辦結簡單糾紛”的標準高效運轉,一年多來處理萬餘起訴求,輔助110警情下降33.5%。

社會治理也在助推經濟治理。“企業碼”覆蓋全縣1.4萬家大小企業,爲企業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創新搭建的“智慧招商服務應用”等體系,推動了華爲車聯網聯合創新實驗室、普天5G數字產業園等一批標識度較高的大項目成功落地,驗證了“數字沃土育產業森林”的發展邏輯。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德清被確定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還獲得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獎,社會治理創新相關內容入選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典範案例……

多元共治:全民參與的治理生態

德清治理實踐表明,化解複雜精細的矛盾糾紛需要激活社會共治能量。

“我們在縣鎮(街道)兩級中心相繼建立‘德清嫂’‘阿德哥’‘銀耀天平工作室’等品牌工作室,吸納醫調委、婚調委、交調委等專業性調解委員會入駐,人民調解組織村社全覆蓋,織就‘糾紛在哪裡,調解就在哪裡’的精密網絡。”德清縣委社會工作部常務副部長金斌介紹。

莫干山鎮燎原村是鎮政府所在地,也是遊客的“打卡”必經地。怎樣才能讓遊客愉快來、笑着回?村裡成立的“新星村民小組”就是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小組由20多位民宿主、設計師、咖啡店主等新村民組成,通過“線上議事廳+線下工作室”,深度參與村莊規劃與公共決策等。

“剛調解完一起遊客亂停車影響住戶出行案例。”荒室咖啡主理人沈彬是小組成員,儘管生意忙,但只要村裡有事,他沒有二話,主動上門調解矛盾糾紛。

“他們爲消除本地村民與外來遊客的隔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燎原村黨總支書記王震偉說。

在德清縣委社會工作部的組織下,一抹抹“城市暖色調”溫暖着新就業形態從業者,舉辦新業態子女夏令營等活動,讓新業態從業者從個人到家庭都感受到“德清溫度”。

關懷也引導“被關懷者”的“雙向奔赴”。500餘名外賣騎手化身急救志願者,成爲流動的“城市生命線”,生動詮釋“治理溫度激發治理力量”的共生哲學。

制度創新:長效治理的德清密碼

在德清縣社會治理中心一樓大廳牆上,“來訪羣衆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羣衆滿意是答案”三句話格外醒目。

德清做好信訪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構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制度化通道。

從領導接訪制度化、下訪常態化,到“三見面、六制度”、聯席會議制,直至“三治融合”“全民參與”等多層次治理生態,德清治理的制度創新始終圍繞增強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開。

1997年德清農民首創“孝敬獎”,至今頒發的86個“草根道德獎”均以“百姓設獎獎百姓”模式開展,有效預防矛盾滋生。德清還將聯絡新鄉賢工作納入黨建同步推進,主動架起溝通橋樑,成爲鄉村善治的典範樣本。

今年1-6月,德清赴省上訪批次同比下降14.85%,去市走訪批次同比下降23.08%,“兩降”數據印證了源頭治理的創新之變。

當外賣騎手在“騎手飯堂”享用六折午餐,當聯合國官員調取德清地信技術支援非洲農田,當民宿主手機直辦28項審批——這些微觀場景共同拼貼出縣域治理現代化的核心:高質量發展從不是宏大敘事,而是讓每個個體在治理網格中獲得便捷、尊重與自豪。

德清以多元共治編織的社會韌性之網,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縣域治理創新提供了生動註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文釗指出:德清實踐的價值在於“深度融合數字智治與道德引領,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感,爲千縣萬城提供了充滿啓發性的治理樣本”。

這片土地上,社會治理的創新種子早已破土而出,在莫干山的蔥鬱與苕溪的潤澤間,綻放出溫暖而堅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