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縣思源社區:多元共治 築牢社區綜治“安全網”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家樑 見習記者 胡特旗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思源社區位於劍河縣縣城北面,總面積12.68萬平方米,社區服務中心成立於2018年11月,小區新建易搬安置房13棟,現已入住1064戶479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69戶,4432人,少數民族有4040人,社區居民大部分是來自全縣較偏遠村寨搬遷而來的建檔立卡脫貧戶。爲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效能,思源社區直面矛盾化解難題,積極探索推進“多網合一”,走出了一條特色矛盾糾紛化解之路,將矛盾糾紛消弭於萌芽,讓和諧成爲社區最鮮明的底色。

(一)多元網格,密織矛盾排查“天羅地網”。一是構建“黨支部+網格員+聯戶長+樓棟信息員”的多網合一網格管理體系,將社區劃分爲9個基礎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負責信息收集、矛盾排查、問題上報等工作。通過“走街串巷”,第一時間發現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物業問題等各類潛在矛盾隱患並及時化解,確保做到“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二是搭建志願服務平臺,充分發動社區黨員、志願者、熱心居民擔任兼職網格員,組建志願服務隊3支,進一步延伸了排查觸角,形成了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矛盾排查網絡。近三年來,通過網格排查共發現矛盾糾紛線索160條,爲及時化解矛盾贏得了先機。

(二)“一站式”調解,搭建矛盾多元化解“溫暖港灣”。一是設立“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大廳設置司法、社保、民政、婦聯、殘聯、退役軍人等窗口,專職工作人員現場辦公、解答,針對羣衆來訪問題,秉持“小事不出大廳、大事不出社區”的原則,提供一站式服務。二是提供個性化調解服務,探索梯次調解、雙語調解、選擇調解、“五老”調解等多元調解方式。針對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靈活選派調解人員,堅持情、理、法融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通過背靠背、面對面等調解方式,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達成和解共識。近三年來,調解中心共成功調解各類大小矛盾糾紛80餘起,調解成功率達97%。

(三)智慧賦能,築牢矛盾化解“科技防線”。一是採取“智能+人工”方式,充分運用貴政通APP網格化管理系統,通過對發生時間、地點、類型、涉及人羣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研判,將零散、孤立的信息數據有效匯聚起來,實現信息共享。社區網格員第一時間接收信息並進行處理,形成了“線上線下”協同作戰的矛盾化解新模式。二是採取“人防+技防”模式,在社區公共區域新增安裝監控攝像頭93個,組織網格員、聯戶長和治安積極分子不斷加強社會面巡邏管理,關注特殊羣體,建立涵蓋社區矯正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羣體臺賬,定期走訪慰問,瞭解生活狀況與心理需求,及時給予就業幫扶、心理疏導和化解矛盾糾紛等服務。2024年,幫助1名社區矯正人員與刑滿釋放人員實現再就業,有效降低了重新違法犯罪率。

(四)普法宣傳,培育矛盾化解“源頭活水”。一是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利用社區宣傳欄、電子顯示屏、微信羣、文化活動等宣傳陣地,常態化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二是定期邀請法律專家開展法治講座,針對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護等常見法律問題進行講解,提高居民法律意識。同時,結合“憲法宣傳週”“民法典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法治宣傳等活動,增強普法宣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過廣泛深入的普法宣傳,居民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從源頭上減少了矛盾糾紛的發生。近三年來,累計開展各類普法活動200餘場次,覆蓋居民1000餘人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思源社區將持續探索創新,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提升工作效能,以實際行動守護社區和諧穩定,讓居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