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發展清涼經濟,建立高溫韌性社會

來源:環球時報

入夏以來,國內許多城市出現了破歷史紀錄的高溫。而在全球,北極圈內出現30攝氏度的罕見高溫,歐洲多國發布創紀錄的紅色高溫預警,印度等南亞國家遭遇持續熱浪導致電力系統瀕臨崩潰,這些現象共同印證了極端高溫的全球性蔓延。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熱浪、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會成爲一種常態。

這種持續的極端高溫天氣,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小挑戰。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建立高溫適應/韌性社會是相當重要的話題。對此,可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四步走”:一是評估高溫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風險;二是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高溫適應規劃;三是採取高溫適應措施;四是監測和評估高溫適應情況。而“清涼經濟”則是激活市場活力、助推貫徹這些舉措的最佳抓手。

考慮到高溫天氣的緊迫形勢,清涼經濟這一新興特殊業態必須加快演進。高質量發展清涼經濟的價值不僅限於商業增長,更關乎社會應對氣候風險的韌性。從防曬穿戴到智能降溫設備,從個體防護到城市熱治理,需求的增長正推動清涼經濟的潛力逐步釋放。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仍需在技術創新、場景拓展與社會協同中找準方向,才能最大化清涼經濟對構建高溫適應/韌性社會的效能。

當前,在防曬衣、便攜風扇、降溫噴霧等快消或準快消產品的熱銷刺激下,清涼經濟大多聚焦通用性的即時需求。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5 年夏季防曬類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 80%,便攜式頸部風扇成戶外人羣新寵。這類產品雖緩解了高溫不適,卻存在同質化嚴重、技術含量低的問題,多數企業陷入“低價競爭”紅海。

事實上,清涼經濟所能覆蓋的賽道與核心需求十分多樣。例如,對於戶外勞動者,在傳統的遮陽帽、大水壺、毛巾“夏天工地三件套”之外,能預警個體生理指標的可穿戴監測設備可以爲他們填補上熱健康保障的缺口;對於城市熱治理,可進一步推廣屋頂反射塗料,或將樹木綠植等街道遮陽設施納入規劃,減少城市熱島效應;針對夏季家庭降溫設備能耗較高、部分地區甚至引發供電緊張的問題,國家也正在大力推進以舊換新,將舊設備更換爲智能、低碳、節能產品。可見,若能跳出“賺快錢”的狹隘視野,清涼經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可以深挖。

同時,沿着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通過結合數智化、新能源、材料科學等前沿成果,清涼經濟完全有可能“再上層樓”。如爲建築工人開發集成溫度感應、通風功能的智能安全帽或降溫防暑服,研製更環保、更高效、更有性價比的屋頂反射塗料,推廣採用餘熱回收技術的地源熱泵系統等。通過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既滿足社會的降溫需求,又能助力“雙碳”目標,爲綠色增長開闢新賽道。

作爲全球性氣溫異常的應對舉措,清涼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打破地域邊界,從全球化視野整合技術、經驗與市場資源,從而更高效地應對這一跨區域氣候挑戰。在清涼經濟領域,不同國家也各自積累了不少特色的實踐經驗。日本已連續舉辦十屆“酷暑對策展”,成爲全球防暑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止汗貼、“臉基尼”、相變材料降溫服等頗具創意的產品也得到了不少稱讚;以寒冷著稱的北歐國家則在房屋低碳降溫技術上獨樹一幟,如瑞典的“被動式房屋”等;地處熱帶的新加坡則在城市熱治理中探索出“立體綠化+智能降溫”的模式,通過將大樓外牆改造爲垂直花園,結合街道噴霧系統與大數據調度,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這些技術與模式的交流,既能讓各國企業少走彎路,也能爲技術迭代提供新靈感。我國有關部門和業界也可嘗試搭建解暑降溫產品的技術交流與展銷平臺,憑藉廣大的市場、多樣的場景空間和高效的供應鏈,爲清涼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並推動各國在標準、技術、供應鏈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清涼經濟的全球化實踐,也是一場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演練”。當中國的光伏企業在非洲援建太陽能降溫站,當歐洲的技術用於東南亞的保障房,當各國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培育能適應高溫的作物,這些合作不僅探索着應對高溫的實用方案,更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氣候危機面前,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通過技術共享、經驗互鑑、市場聯動,才能讓清涼經濟的成果惠及更多羣體,最終提升全球的高溫適應韌性。這使得清涼經濟超越了商業範疇,既是高溫環境下的市場契機,更是推動全球氣候共建共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紐帶。(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