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高溫下的清涼:平臺經濟的生態共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三千 北京報道

近期,中國多地持續出現高溫酷熱天氣,有些地方還出現了人員中暑的案例。有數據稱,7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高溫天氣過程,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江西、湖南等多地遭遇極端高溫。

這等天氣下,醫生也在社交媒體上呼籲,高溫天氣別不捨得開空調。而對於勞動者而言,在高溫天氣下工作,更需注意中暑、熱射病等風險。高溫補貼,也是在此背景下的產物。

高溫津貼,是指企業單位依照省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求,給予在高溫天氣環境下工作的勞動者的勞動津貼,屬於法定勞動津貼。

針對勞動者的高溫補貼保障在我國有其歷史傳承。早在1960年7月1日,《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便首次確立了高溫津貼制度;2012年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更明確規定:當氣溫超過35℃的露天作業,或無法將工作場所溫度降至33℃以下的室內作業,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在靈活就業人員越來越多的當下,有無數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在外辛勤工作。也有些現實的困境滋生。網約車司機每天工作時間較長,夏季一直開着空調,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有些網約車司機爲了省錢,不主動開空調。很顯然,這對駕乘雙方都是糟糕的體驗。

當生存成本遭遇服務需求,部分司機選擇將空調調至最低檔,甚至完全關閉。乘客推開車門迎來的不是清涼,而是悶熱的空氣。司乘關於“空調大戰”的矛盾,變成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而現在,事情正在變化。據北京交通,出租車和網約車須按乘客要求開啓空調,保持車內溫度適宜。網約車平臺通過高溫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駕駛員積極響應乘客空調需求,提升服務品質。

以行業頭部平臺滴滴爲例,其宣佈2025年投入超6億元,發放高溫補貼。滴滴稱,平臺和司機共擔夏日出車成本,鼓勵司機配合乘客需求開空調、調節車內溫度,努力改善乘客出行體驗,也讓司機好服務有好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情,滴滴已經做了3年。從2023年開始,滴滴表示,在廣泛聽取廣大司機和乘客的建議後,啓動了“清涼一夏”計劃,三年時間投入的金額一年比一年多,從最初的5億元到現在的超6億元。

對於滴滴而言,這是一份“額外”的投入,但這其實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

第一,這是平臺在“框架”之外,主動做出的措施。由於網約車司機絕大多數是“個體從業者”, 既無傳統意義上的用人單位,也未被現行政策明確納入高溫津貼覆蓋範圍,沒有機構給他們發放高溫補貼。但滴滴主動承擔了這部分成本,它不能被簡單概括爲平臺的“財大氣粗”,而是數字經濟時代,平臺承擔的一份企業社會責任。

第二,這是平臺聽取並綜合了司機和乘客兩方意見,共同構建的服務生態。2023年,滴滴就提到,是“在廣泛聽取廣大司機和乘客的建議後”,滴滴啓動了“清涼一夏”計劃,發放高溫補貼。

2024年6月,滴滴公衆評議會發起的“您希望滴滴提供哪些功能”投票中,“設置車內溫度/反饋溫度”位列第5。因此,滴滴在App內上線了司乘消息對話模板,若乘客想調節車內溫度,可提前與師傅溝通,或在行程中向司機主動溝通表達。

第三,除了真金白銀給到司機的補貼之外,滴滴也在通過多種手段來給司機激勵。如滴滴推出了免傭卡、流水加速卡等多種激勵措施,甚至有“好服務激勵計劃”,司機報名活動即可獲得服務分加分;還有清涼福利站,爲司機師傅們發放清涼禮包等消暑禮品。

可以看出,滴滴的高溫補貼投入,不僅在優化乘客們的出行體驗,更重要的是也在司機側的持續投入,鼓勵司機更有意願提供好的服務。“滴滴服務好司機,司機服務好乘客”,是滴滴一直以來的倡導,也希望能形成一個正循環。

當然,挑戰依然清晰可見。補貼能否精準觸達高成本羣體?不同車型、地區司機的成本差異如何平衡?這些都需要更精細化的制度設計。

但好在,至少我們能看到,平臺在試圖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題方式。

當零工經濟重塑就業形態,傳統勞動保障體系尚未完全覆蓋新領域時,頭部平臺以市場化手段填補制度空白,其探索具有公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