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韌性社區僅19處 發展牛步

高雄市三民區千歲裡在2022年起加入韌性社區,里長許婉羚(右)分享加入後,大幅提升災害應變速度,高雄市議員張博洋指高雄韌性社區推動進度落後,呼籲加速推動力道。(任義宇攝)

因應近年極端氣候導致天災頻傳,內政部推動「韌性社區」,盼透過社區自主動員,能在災害來臨時擁有基本防災能力,不過有議員揭露,高雄韌性社區推動緩慢,目前僅19處,遠低於雙北共115處,呼籲加速推動力道。高雄市政府迴應,高雄已有534位裡幹事取得防災士資格,會持續與民間單位合作,加速社區建立災防組織、協助防災。

「韌性社區」由內政部消防署在2019年開始推動,搭配防災士證照培訓,能在災害來臨時,透過社區自主動員,強化應變能力,降低災害衝擊,但高雄市議員張博洋發現,全高雄共有890個裡,卻僅有19處韌性社區,且均爲最低等級的一星標準,相較於臺北市35處、新北市80處明顯落後。

張博洋表示,近年在極端氣候下,風災、水患狀況愈趨頻繁,韌性社區能夠分攤公務機關及救災單位災時負荷,不過目前政府沒有充分資源挹注,因此對社區誘因不高,呼籲政府能站在災害預防角度編列津貼,高市府也可推出獎勵措施,優先鼓勵易受災社區加入。

三民區千歲裡在2022年起加入韌性社區,里長許婉羚分享,社區在2009年88風災曾嚴重淹水,因此特別注重水患防治,現在裡內已有9名防災士,每年都會動員超過30位里民參加2次防災演訓,在去年山陀兒颱風來襲時社區出現淹水跡象,即成功動員里民防災,並協助弱勢戶撤離避難,降低災害影響。

對於韌性社區,許婉羚坦言,不少社區會擔心加重負擔,造成加入意願不高,但實際操作下來確實能在災害來臨時更有秩序應對,里民防災意識也有所提高,不過市府雖有提供包含雨水集水桶、手電筒等基本防災工具,但也希望能有更多資源挹注,才能鼓勵社區加入。

高市府迴應,目前高雄已有534位裡幹事取得防災士資格,完訓率達6成,目標在2027年完成所有里長及裡幹事防災士培訓,未來會持續在NPO、NGO等民間組織協助下,加速社區推動組織化災防單位,提升社區災害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