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域協同激發發展動能,韌性城市構築未來願景——“跨區域經濟合作與韌性智能城市發展論壇”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7月17日,“跨區域經濟合作與韌性智能城市發展論壇”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在全球發展新形勢下,區域協同發展與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議題,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多位重量級嘉賓齊聚一堂,圍繞“中間走廊經濟帶建設”“韌性智能城市標準化”“全球治理與制度韌性”等議題深入交流,並聯合發布重要倡議與系統性成果。

論壇的舉辦積極迴應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城市發展新階段目標——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論壇提出,以韌性智能城市建設爲路徑,以中間走廊經濟帶爲平臺,提升城市系統的風險應對能力和要素配置效率,爲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部署的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這一重要任務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方向。

融合協同:迴應時代挑戰的“雙引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賀燦飛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全球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疊加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地緣格局變動等風險,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爲繼。推動跨區域經濟協同與韌性智能城市融合發展,既是破解發展瓶頸的現實需要,也是邁向可持續未來的核心路徑。

賀燦飛表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始終紮根城市科學、空間規劃與區域經濟等核心領域,注重理論創新與實踐轉化並舉,積極探索智慧治理與可持續城市體系的多元路徑。他指出,韌性城市的建設不僅需要立足中國經驗的系統總結,更亟需推動全球視野下的標準對接與共識構建,攜手打造具有適應性、協同性與引領性的城市發展新範式。

走廊經濟:推動區域協同新格局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陸彩榮在致辭中表示,跨區域中間走廊經濟帶作爲連接不同地理區域、打破壁壘、促進融合的重要平臺,是推進跨區域經濟合作的有力載體和生動實踐。這種以交通幹線爲紐帶、以資源整合爲核心、以開放共享爲目標的走廊經濟形態,不僅繼承了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互聯精神,也契合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通過打通區域間的經濟循環、文化交流與制度聯動,中間走廊正在成爲全球互聯互通的新支點。

他強調,跨區域合作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延伸,更是制度創新、產業協同與人文共建的複合型升級,是構建面向未來全球城市網絡的重要方向。

理論縱深:構建城市韌性底座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劉剛教授圍繞“戰略資源產業鏈韌性與跨區域經濟合作”主題,深入剖析全球資源鏈在氣候變化、地緣衝突與技術演進疊加作用下所面臨的複合性風險。他提出,亟需通過構建“城市礦山”循環利用機制,融合遙感大數據與地理智能系統,建立動態感知與預測能力,爲實現“雙碳”目標和提升城市能源安全提供系統性支撐。

南開大學經濟行爲與政策模擬國家級實驗室副主任秦海英教授指出,在全球規則體系加速重構的背景下,“制度韌性”正成爲影響國家競爭力與城市治理水平的關鍵變量。他系統闡述了中國如何通過政策調適、結構轉型與區域協同機制不斷增強應變能力,並強調應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規則生態系統”,以正和博弈理念引領更加包容、穩健的全球合作模式。

首發首秀:走向全球共識的“三大行動”

跨區域中間走廊經濟帶研究中心主任趙振林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在全球化深度重構與區域合作深化背景下,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理論創新、實踐落地與國際合作,爲全球經濟治理貢獻智慧。核心路徑是跨區域智能協同與韌性城市建設深度耦合:以基礎設施互聯、數據共享平臺、制度創新爲支柱,構建抵禦系統性風險的體系,最終指向數字智鏈與規則融合的未來發展模式,提升全球城市網絡的整體韌性與經濟活力。他系統闡述了本次論壇的重要成果:

跨區域經濟合作與韌性智能城市發展論壇是一次多學科交匯、多領域協作的深度對話,也是一場面向全球城市未來的戰略倡議。與會各方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論壇爲起點,攜手推進智能協同、韌性發展與規則共建,共同應對挑戰、共創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未來。

論壇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主辦,南開大學經濟行爲與政策模擬實驗室、南開大學全球數字化綠色供應鏈創新實驗室、全球可持續價值鏈五十人論壇聯合承辦,並得到來自多所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與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