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岷專欄》別對壞事一再容忍
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右)「假帳」爭議延燒;賴清德(左)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名單惹出爭議。(合成圖,中時資料照)
危機與轉機,就藏在習以爲常的事物裡。從個人幸福到社會議題,當現狀變得沉悶黯淡,往往是習慣化讓壞事不斷,讓好事埋沒,只有「去習慣化」才能走出新局。
民衆黨主席柯文哲2024總統選戰「假帳」爭議延燒,先前政治獻金申報疑雲重重,爆出承辦選前造勢佸動的時樂、尼奧公司宣稱未收到申報款項,3筆加起來916萬4311元。柯表示所有支出都有憑證,錢沒有跑到任何個人的口袋!只是帳務便宜行事造成,一切都是會計師的錯。北檢已主動分他字案調查,這對向來標榜清廉與公開透明的民衆黨,形同是政治生命大挑戰。難道這可以只定調是低級錯誤,不是對壞事的一再容忍?
沉浸在奧運風光中,臺灣羽球黃金組合「麟洋配」奪下奧運金牌,臺北市長蔣萬安稱王齊麟是「臺北選手」,被網友質疑不敢講臺灣。 王齊麟的父親王偉建,感謝臺灣培養出這二位選手爲臺灣爭光,是所有人的榮耀,但他脫口而出,讓國際上看到「炎黃子孫」在臺灣可以這麼刻苦耐勞、奮鬥不懈地生存下來。「炎黃子孫」被網友酸,但這是廣大臺灣人哭着看臺灣奧會旗升上奏出國旗歌的原本歌詞。臺灣在奧運會場內禁止拿國旗是國際現實,但我們也要讓體育運動背上政治,蒙受國家困境?臺灣女孩林鬱婷在性別風波中奪下拳擊金牌,不畏流言的她說,用實力「讓世界看見臺灣在哪裡」,這纔是真正的金句。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與自身內建的傾向共處,卻毫不知覺它影響我們多大?哈佛法學教授桑思坦和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沙羅特深入研究這些現象,寫下了《我們爲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一書,告訴我們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這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包括美食、性愛、汽車、財富等,如果你偶爾經歷它們,就會引發一陣歡愉。可是一旦那些經歷變得頻繁,或每天經歷,你就不再歡愉,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不論好事或壞事就這樣容忍繼續下去。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曾經讓我們興奮的事物,最後成了生活裡習以爲常的擺設;短暫的戀情比長達十年的感情更讓人回味。我們一旦接受看似微不足道的壞事,對壞事的容忍度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放大;每安然度過一個小風險,就會讓我們去冒更大的風險。龐氏騙局的首腦伯納德.麥道夫說過,「我一開始只拿幾百幾千,對此感到安心自在,但在我意識到之前,它已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數目。」我們只要每個行爲都只比上一個糟糕一點點,最終就會做出多麼可怕的事!
我們要繼續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教育部預告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要將「閩南語」更名爲「臺灣台語」。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名單惹出爭議,反對黨轟「國家即賴家」用人毫不避嫌,連98歲的親舅舅都聘。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於去習慣化來打破多數人的盲點,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專制暴政等,都不該存在。當有愈多人倡導去習慣化、不再容忍,就能大幅擴展人類全體的界限,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瘋狂目標,最後也會落在可能實現的範圍內。反之一再突破道德底線,甚至侵犯法律,那社會將墮落下去、一再沉淪!
(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