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岷專欄》臺灣的想像共同體
陸配網紅亞亞遭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圖/本報系資料照)
到底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別人?愛這塊土地要用什麼方式表達?當你意見和別人不同時,在民主社會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陸配網紅亞亞因涉及宣揚「武統」言論,遭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她非「普通媽媽」,懂得發動法律、輿論、心理戰,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言論自由是有界線的,就在「國家的存續」。但法務部次長徐錫祥證實,開過小組會議研議立法管制言論,學者還提設專法。政府這種做法被譏吹戒嚴警報,是否重回1992年《刑法》100條內亂罪修正前,管制言論、懲罰思想犯?爲此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位學者發表「民主自由正在遭到破壞與威脅」聲明,強調臺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必須維護。因爲前幾天賴清德總統才宣佈17項國安因應措施,將大陸視爲敵對勢力,政府帶頭挑起反中戰爭情緒。
兩岸情勢嚴峻,政府採取國安防護措施可以理解,但學者擔心言論自由是民主國家的根基,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民主,當民進黨開始倡議「有限度的言論自由」,是否就已準備邁向極權國家,背離創黨初衷。兩岸是制度之爭,臺灣自詡爲華人民主典範,與對岸最大差異的本錢就是民主自由政體,如果以對抗大陸威脅國安之名,卻對內施行言論限縮,完全是開倒車的行爲。
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稱,亞亞是極少數人,提醒大家勿歧視陸配,不要因此產生不公平歧視。因爲在臺陸配高達34萬人,如果加上東南亞、香港等,臺灣家裡有新住民人士可能破百萬人,那這些是外人還是自己人,是外省人嗎?
康乃爾大學講座教授、全球知名東南亞研究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早在1983年就寫了《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一書,被譯成31種語言出版。他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羣衆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爲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數百年的過程,到底民族(nation)和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本質是什麼?
結論是,它是一種「特殊文化的人造物」,是各種獨立歷史力量複雜交會的過程,算是種模式化的認定,但它被許多社會領域吸納成各種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組合,所以它其實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你認定它就是,不認定就各自表述了。但「想像」並不是「捏造」,而是羣體認同的認知過程,它不是虛假意識,是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是主觀認知的定義與界定。
如此說來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己人與外人?臺灣才2400萬人,要分成那麼多種人嗎?我們能不能是一致的想像的共同體?也許各自認知有異,但百分百言論自由絕對不能有所限制,因爲這才叫臺灣。
(作者爲媒體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