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岷專欄》包容雜質 社會更美麗

一羣關心臺灣民主與未來的公民團體,6月26日赴總統府遞交請願書,針對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中提及「打掉雜質」一語,表達對排他性語言的憂慮,並呼籲總統謹慎用詞、包容異見,落實真正的民主精神。(鄧博仁攝)

「雜質」通常指混入主要物質中的其他成分,看似是不純淨的缺陷,但在許多領域中,雜質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在材料科學與半導體上,純矽(Si)是絕緣體,但加入微量磷(P)或硼(B)等雜質後,可形成導電性不同的「N型」或「P型」半導體,這是製造晶片、二極體的關鍵。鋼是鐵(Fe)加入碳(C)等雜質的合金,比純鐵更堅硬;加入鉻(Cr)可製成不鏽鋼,抗腐蝕性大幅提高。

在生物與醫學方面,在做疫苗開發時,某些疫苗(如滅活疫苗)需保留病原體的「雜質」(如蛋白質片段),以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人體腸道中的「雜菌」(如益生菌)有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生長,純淨的無菌環境反而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

在化學與工業上雜質的運用更廣,某些化學反應需靠雜質作爲催化劑,例如鉑(Pt)中的微量鐵能加速氨氧化反應,提高工業制硝酸效率。作爲玻璃着色的特性,純二氧化矽玻璃透明但易脆,加入雜質(如氧化鈷呈藍色、氧化鈰防紫外線)可改變其物理或光學特性。

在藝術與文化方面,雜質常帶來獨特性與美感。天然寶石中的雜質(如翡翠的「棉絮」、鑽石的內含物)可能成爲鑑定真僞的依據,甚至被視爲獨特美感的來源。傳統陶器中礦物雜質導致的釉色變化(如青瓷的「開片」),反而增加藝術價值。

就算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是亟待保護的追求。生態系中的「雜質」(如外來種、變異基因)可能提升物種適應力,例如混交植物可能更耐病蟲害。純淨的沙土缺乏養分,含腐殖質、微生物等「雜質」的土壤增加了肥沃度,更適合農耕。

哲學與思考會提醒我們,「絕對的純淨未必是完美」,適度的混雜能帶來韌性、多樣性與創新,如同社會需要多元觀點、藝術需要突破框架。雜質的存在關鍵在於「平衡」:雜質的類型與比例是否被有效利用?

很遺憾賴總統在名爲「團結國家十講」中,竟然說出「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煉,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意志。」這番話將不同政治立場或意見的異己視之爲「雜質」,大開民主倒車。甚至彰化有國中生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突然被同學說「你是雜質」,遭言語霸凌。

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的全球暢銷著作《脆弱的力量》,2010在TEDxHouston的同名演說有超過千萬人次觀看,她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一再提升我們人際、情感、求學、職場和教養的能量。脆弱就像不完美的雜質,但沒必要讓雜質帶給自己脆弱。

「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這句常常被誤認爲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名言,但其實是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在出版於1906年的《伏爾泰的朋友們》一書中所寫到的。臺灣需要接受不同的意見、更多的雜質,學習接受「缺陷的藝術」與「不完美的智慧」,因爲我們是臺灣!雜質會讓我們多元、民主、進步,當我們懂得更包容尊重,這樣纔是真團結,社會纔會更美麗!(作者爲資深媒體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