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壞事一再容忍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危機與轉機,就藏在習以爲常的事物裡。從個人幸福到社會議題,當現狀變得沉悶黯淡,往往是習慣化讓壞事不斷,讓好事埋沒,只有「去習慣化」才能走出新局。
柯文哲假帳爭議延燒,爆出承辦選前造勢活動的時樂、尼奧公司宣稱未收到申報款項,3筆加起來916萬4311元。柯文哲表示所有支出都有憑證,錢沒有跑到任何個人的口袋!只是帳務便宜行事造成,一切都是會計師的錯。北檢已主動分他字案調查,這對向來標榜清廉與公開透明的民衆黨,形同是政治生命大挑戰。難道這可以只定調是低級錯誤,不是對壞事的一再容忍?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與自身內建的傾向共處,卻毫不知覺它影響我們多大?哈佛法學教授桑思坦和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沙羅特深入研究這些現象,寫下了《我們爲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一書,告訴我們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這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包括美食、性愛、汽車、財富等,如果你偶爾經歷它們,就會引發一陣歡愉。可是一旦那些經歷變得頻繁,或每天經歷,你就不再歡愉,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不論好事或壞事就這樣容忍繼續下去。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曾經讓我們興奮的事物,最後成了生活裡習以爲常的擺設;短暫的戀情比長達十年的感情更讓人回味。我們一旦接受看似微不足道的壞事,對壞事的容忍度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放大;每安然度過一個小風險,就會讓我們去冒更大的風險。
龐氏騙局的首腦伯納德‧麥道夫說過,「我一開始只拿幾百幾千,對此感到安心自在,但在我意識到之前,它已經像滾雪球一樣變成了巨大的數目。」我們只要每個行爲都只比上一個糟糕一點點,最終就會做出多麼可怕的事!
我們要繼續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教育部預告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要將「閩南語」更名爲「臺灣台語」。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名單惹出爭議,反對黨轟「國家即賴家」,連98歲的親舅舅都聘。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於去習慣化來打破多數人的盲點,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專制暴政等,都不該存在。當有愈多人倡導去習慣化、不再容忍,就能大幅擴展人類全體的界限,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瘋狂目標,最後也會落在可能實現的範圍內。反之一再突破道德底線,甚至侵犯法律,那社會將墮落下去、一再沉淪!(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