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搶佔同位素藥物新賽道,讓“與時間賽跑的藥物”快速可及

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的焦點賽道之一。

8月28日,2025張江藥谷國際創新大會先進療法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開幕。

爲進一步打響“張江藥谷”品牌,“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升級爲“張江藥谷國際創新大會”。本屆大會以“源生無界”爲年度主題,以“1+1+10”多元形式展開,包括1場全體大會、1場科創生態展、1V1商務洽談及10場平行分論壇,呈現張江在先進療法領域的創新生態與產業實力。

作爲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張江目前已成爲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最完整、生態最優良、人才最集聚、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在生物醫藥領域,張江實現了從集聚發展到全球引領。”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俞勇介紹,目前張江藥谷已集聚超過2300家生物藥企業,培育上市公司超60家,“全球前十強的藥械跨國公司以及全國2/5的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都在張江有佈局”,彰顯張江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在生態體系建設方面,俞勇指出,張江已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孵化、加速、臨牀轉化和產業化的全鏈條生態服務體系,“累計誕生一類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超過60個”,且臨牀適用、中國首發、全球首創的“3F”成果在張江持續涌現。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汪瀟也給出明確數據支撐:“2019年以來,浦東累計一類創新藥29個,佔全上海的78%;創新醫療器械31個,佔到全上海的57%。”他進一步補充,“今年以來,又有6款1類創新藥和4款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覆蓋多個重大疾病領域,實現多項首創突破,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繼續呈現領先優勢,浦東已獲批4款CAR-T產品,佔全國57%。”​

面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階段,汪瀟透露了浦東的最新佈局:“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於從跟隨式創新邁向原創型創新突破的新階段。前不久,浦東對標波士頓等世界一流園區,發佈了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功能提升方案。”​

對於方案核心方向,汪瀟明確表示,“浦東將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堅持研發和製造並重,提升創新產品承載能力,堅持全程跟蹤服務,推動細胞基因、腦機接口、ADC、新型同位素藥物等新興賽道進一步集聚。”

除了已有的成績,當天浦東還正式發佈新型同位素藥物園區,以搶佔新型同位素藥物發展機遇。‌同位素藥物‌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殊藥物,通過同位素的物理衰變或化學特性,用於‌疾病診斷、治療或醫學研究‌。

此次發佈的園區名爲張江藥谷•創新藥基地(老港),未來將在張江科學城內國際醫學園區,佈局“研發集聚區”,在毗鄰浦東國際機場(東方樞紐)的老港工業區佈局“生產集聚區”。

浦東新區科經委副主任凌剛對界面新聞表示,同位素藥物是“與時間奔跑的藥物”,對運輸效率、運輸距離要求較高。老港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該園區地處交通樞紐核心,北接浦東國際機場(距浦東國際機場8公里,只需要10分鐘車程)、南依洋山深水碼頭、毗鄰東方樞紐,另有主幹道連接兩港大道、外環高速、繞城高速和申嘉湖高速等高速公路。

與此同時,浦東國際機場是國內僅有的7家放射性物品進出港許可機場之一,且浦東機場已經設有“放射性物品臨時存放場地”,申請即可使用。凌剛還透露,浦東新區將與機場及相關航司通力協作,進一步優化同位素藥品進出港流程,提高航空運輸的便捷性時效性,確保遠程運輸快速可及。探索建立“白名單”制度,加強對重點企業的服務保障。

他認爲,包括浦東交通區位優勢,疊加創新研發、產業生態、上海豐富的臨牀資源、長三角的巨大臨牀需求等要素,共同構築起浦東發展醫用同位素藥物細分賽道的“五大優勢”。

浦東新區創投集團相關負責人門慶兵表示,同位素藥物目前是醫療領域的藍海市場,浦東正在圍繞產業上下游進行投資佈局的研究。“除了一些普遍的金融渠道,我們也在探索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使得一些價格比較昂貴的設備,可以爲更多企業服務。”

園區成立當天,晶核生物、紐瑞特醫療、君康立泰等一批同位素偶聯藥物項目簽約落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及區屬醫療機構,成立首批新型同位素藥物產醫融合創新中心。

長期從事幹細胞基礎與轉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育部“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主任高紹榮認爲,“生物醫藥產業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張江構建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他解釋說,張江不僅有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和大科技設施,還有深耕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科學家、推動成果轉化的概念驗證平臺,以及以患者需求爲導向的創新企業,能夠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無縫連接。

針對先進療法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高紹榮建議,上海應加重源頭創新,“鼓勵科學家勇闖無人區,開展高風險高回報的探索性研究,爲先進療法開發提供創新源泉”;與此同時完善轉化平臺,打通從技術研究到臨牀應用的“最後一公里”;此外,還應推動更開放的國際合作,實現“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共享臨牀數據,推動先進療法全球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