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忠:深耕田間地頭 解題“鄉村兩問”
原標題:
張國忠:深耕田間地頭 解題“鄉村兩問”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在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豐都縣,全國人大代表、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着:肉牛養殖的防疫難題、種植大戶的合作困境、農產品銷售的渠道梗阻……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問題,正是他履職盡責的“指南針”。
作爲來自庫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國忠始終將“現在靠誰振興鄉村、今後靠誰下地種田”的“鄉村兩問”作爲履職核心。面對三峽庫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他敏銳捕捉到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制約——年輕人外流導致的“空心化”困局。2024年全國兩會,他提交的《關於支持三峽庫區“新農人”培育工作的建議》引發廣泛關注。
以“新農人”培育爲突破口,豐都縣構建起“登記監測+政策扶持+金融賦能+專業培訓”的全鏈條培育體系。通過成立“新農人”互助會、開發專屬信貸產品、建設實訓基地等創新舉措,累計培育4053名“新農人”,帶動農業市場主體增長490%。在栗子鄉,返鄉青年王強通過“新農人貸”創辦的智慧農場,不僅實現年出欄肉牛500頭,還帶動周邊30餘戶農戶增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動員。”張國忠表示,豐都正加快構建“一主兩輔多特色”產業體系,推進肉牛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豐收之都”區域公用品牌。在高家鎮,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大型機械往來穿梭,曾經的“雞窩地”正蛻變爲現代化農業示範區。
記者手記
泥土深處尋良策
“泥土裡找答案”是張國忠代表履職的特色。在三元鎮的榨菜地裡,他與種植戶席地而坐討論銷路;在社壇鎮的肉牛養殖場,他鑽進牛棚查看防疫記錄;在龍河鎮的家庭教育互助會,他與留守老人算起“時間賬”。這種“泥土裡找答案”的工作方式,讓他的建議始終帶着露珠的新鮮。
在他的辦公室,牆上掛着“幹字當頭、唯實爭先”的書法,案頭堆滿《鄉村振興案例集》《農村經濟學》等專業書籍。“山區庫區的振興,必須破除‘等靠要’思想。”他指着辦公桌上的“問題臺賬”告訴記者,從“小縣大城”建設中的學位缺口,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短板,每個問題都有對應的解決時間表。
當問及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他望着窗外的長江說:“我們既要守護好一江碧水,也要讓兩岸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種辯證思維,正是庫區幹部在實踐中淬鍊的智慧。在他的帶領下,豐都正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特色振興之路。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