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越:港股迎中概股迴流,有哪些新機遇?
中新經緯5月15日電 題:港股迎中概股迴流,有哪些新機遇?
作者 張超越 東北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
近期,港股市場正經歷中概股迴流浪潮。5月12日,寧德時代披露發行階段董事會公告及註冊招股書,預計5月2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此前,香港特區政府表示,已指示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迎接中概股迴流,並着重強調香港應成爲中概股迴流的首選上市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港交所完成15宗IPO(首次公開募股),籌資186億港元,位列全球交易所第五。
制度優化爲迴流鋪路
多年來,港交所爲迎接中概股迴流,在制度層面進行了多維度優化,主要體現在門檻優化、流程簡化和監管協調上。
在門檻優化方面,港交所展現出前瞻性的戰略眼光。2018年,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權”機制,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股權結構對科技企業的束縛。在科技行業,企業創始人往往需要保留對公司的控制權,以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而傳統股權結構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同股不同權”機制的出現,爲新經濟公司登陸港股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流程簡化方面,2022年“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改革”正式落地,爲中概股迴歸提供了極大便利。中概股可選擇“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大幅簡化了審批流程,並且可快速納入港股通,獲得南向資金支持。在海外監管收緊的背景下,許多中概股面臨着較大的政策壓力,而港股市場這一“合規、安全、高效”的迴歸通道,無疑爲它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監管協調方面,香港證監會與內地監管層保持高頻溝通,在信息披露、財務審計、跨境數據合規等方面建立了更協調的標準體系。這一舉措爲中概股打造了一個既具制度彈性又符合國際監管預期的資本生態。中概股在迴歸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監管體系的要求,而香港與內地監管層的協調合作,能夠有效降低中概股的合規成本,提高迴歸效率。多領域的制度優化,顯著增強了中概股迴流的可行性與吸引力。
新興與關鍵行業引領市場升級
在中概股迴流的浪潮下,新興與關鍵行業企業將成爲港股市場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與平臺型企業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如電商、社交、在線教育與出海遊戲等板塊。這些企業原本以赴美上市爲主要目標,但在海外監管收緊的背景下,港股成爲了更具政策包容性的“替代市場”。以電商企業爲例,它們在國內市場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海外上市面臨着諸多不確定性。而港股市場對互聯網企業的支持政策,爲它們提供了更穩定的發展環境。
人工智能、大模型、生物科技等創新型公司也將成爲港股市場的新亮點。此類企業具有高增長潛力和創新能力,符合港股投資者對科技股的偏好。生物醫藥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長期增長潛力,港交所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一制度創新爲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以一些創新藥企業爲例,它們在研發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研發週期較長,在傳統上市制度下很難獲得融資機會。而港交所的這一制度創新,使得它們能夠在港股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加速研發進程。
隨着中概股的不斷加入,港股將在行業層面實現由“金融+地產”向“金融+科技+製造”三足鼎立的結構性躍遷。
中概股的迴歸將重塑市場
首先是流動性提升。短期內,中概股的加入可能會導致資金分流,造成流動性缺口。但從長期來看,中概股的迴歸將擴大港股整體市值,提升交易活躍度。中概股大多是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企業,它們的迴歸將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增加市場的交易量。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南向資金、ETF配置與國際長期資本參與。南向資金的流入將爲港股市場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ETF配置則能夠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效率,國際長期資本的參與則有助於提升港股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其次是估值邏輯轉變。原有的“低市盈率、高分紅”的傳統估值體系,將逐步向“成長性+技術驅動”邏輯演化。隨着中概股中科技企業的加入,投資者對高研發、高市銷比企業的容忍度將提高。科技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研發投入,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高額利潤,但從長期來看,它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投資者對這類企業的估值方式將發生變化,更加註重企業的成長性和技術創新能力,這將推動港股整體估值中樞結構性上移。
最後是投資者結構更趨多元。隨着中概股佔比提升,國際機構可能根據盈利質量、治理標準與長期回報重新評估中國企業。這將促使港股投資者羣體從“套利型”向“配置型”升級。國際機構通常具有更專業的投資理念和更嚴格的投資標準,它們的參與將促使港股市場更加註重企業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潛力,提高市場的穩定性和成熟度。(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