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成主流 哪些概念股受惠?
臺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落幕,廠商展出跨域、跨界整合的解決方案,令市場大爲驚豔;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則大秀機器人新大腦「Jetson Thor」。「AI+機器人」成主流趨勢,助攻機器人產業異軍突起。法人看好上銀(2049)、達明(4585)、亞德客-KY(1590)、臺灣精銳(4583)等機器人概念股成爲盤面亮點,後市看俏。
延伸閱讀專題:美中霸權新戰場 ― 機器人
市調機構指出,輝達近日推出的 Jetson Thor ,如同機器人的物理智慧核心,該晶片採用 Blackwell GPU 架構、搭配128 GB 記憶體,堆疊出的算力是前代 Jetson Orin的 7.5 倍。不僅是單純的數字躍升,也有助終端本體能即時處理龐大感測資料與大型語言模型(LLM),並可應用在汽車及機器人領域。例如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人形機器人或操作機械手臂,等同於一個通用機器人的小型大腦。
法人分析,Jetson Thor 平臺將促進人形機器人滲透率,邊緣運算大廠研華(2395)優先受惠,研華與美系人形機器人客戶合作,採用輝達平臺的專案,下半年起將可陸續開花結果。樺漢(6414)也與日系客戶合作開發協作型機器人方案。
另外人形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包括減速機、滾柱螺桿等,都有臺廠切入供應鏈的機會。受惠者包括諧波減速機的上銀、盟英科技、鈞興- KY(4571 );行星減速機的臺灣精銳、宇隆(2233);滾柱螺桿的全球傳動(4540)。
人形機器人生態系加速成型
另外在馬達、驅動器、線軌與螺桿、關節模組的供應鏈,還包括臺達電(2308)、大銀微(4576)、直得(1597)等。
至於機器人本體與系統整合,臺廠的商機則包括協作型機器人達明、所羅門(2359);或是將機械手臂導入自動化場域解決方案的盟立(2464)、羅升(8374)等。
法人表示,由於中國AI新創DeepSeek推出較低成本的推論AI模型,降低AI開發成本,吸引更多中國企業發展人形機器人,並陸續運用在車廠、物流廠以及專業電子產品組裝廠(EMS)。預料傳統將生產線切割成不同專業區段,以不同手臂專責生產的任務績效導向,將朝具備靈活彈性、認知自動化、協作性的通用機器人發展,讓全工廠真正走向「智」動化。而隨機器人的大量導入,也將使得平均單價(ASP)明顯下滑,更加速其普及率。
法人樂觀預測,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從今年的1.5萬臺,成長到2034年的2,389萬臺,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25%。主要需求來自高度自動化的汽車業、物流倉儲產業及服務業。以今年來說,人形機器人也將快速成長,主因在於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正在下降;輝達所打造的人形機器人平臺,正加速建立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系。而美中的軍備競賽,以及中國十五五計劃,都將加速機器人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