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列核電延役為新會期優先法案 環團批加劇核災風險

在野黨近期表示將數項與核能相關的修法草案列爲本會期的優先法案,環團表示,老舊核電廠延役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等重大風險,今舉辦論壇說明。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隨着立法院即將開議,在野黨近期表示將數項與核能相關的修法草案列爲本會期的優先法案,包含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從40年至60年等。環團表示,不論減碳與追求淨零,臺灣沒有預算也沒有時間推動老舊核電廠延役,如此也只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等風險。

爲了針對核能議題提供更專業的分析與討論,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的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訪臺,於今天舉辦「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國際論壇,並發表題爲「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與氣候變遷」的專題演講。

拉瑪納表示,在氣候危機下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以最低成本削減最大碳排放,但任何氣候解方還必須考量建設成本與時間,根據華爾街投資銀行每年發佈的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核電的發電成本約爲每千度電170美元,是太陽光電與風電成本的4倍以上,核電廠高昂的營運成本,已經迫使美國多座仍未到期的核電廠提前除役。

拉瑪納指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先進核能技術受到了許多期待,現有的SMR設計多樣,且在解決各種挑戰時需進行取捨,專注降低成本可能會帶來其他問題。例如SMR的建設成本與所需時間並不遜色於傳統大型反應爐,且因爲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反而產生更多核廢料。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根據官方預測,2050年臺灣的總髮電量將增長至5700億度,若核能佔比達30%,即需提供超過1700億度的電力,這將需要大規模延役既有機組、在現有廠址新建機組,不僅每5年就要新增1座芬蘭花了18年才蓋好一座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2035年後每年更需新增2座小型核能反應爐,以及國際核電延役的均化成本逼近每度4元,此發展路徑之可行性極低。

趙家緯強調,即便經濟部對AI用電量的預測大幅高於國際估算,若臺灣按照規畫完成光電與離岸風力發電建設,便能爲Amazon、Google及Nvidia等資料中心提供所需的全再生能源電力。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林敏聰特聘認爲,核一、核二廠若發生任何意外,距離臺北市僅30多公里,對整個國家民生、經濟衝擊的程度和範圍將遠大於美國、日本等其他國家。即便此類意外發生的機率極低,一旦發生所將造成損害卻非常高,臺灣的條件並不允許冒如此的風險。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認爲,在野黨所提核電延役,以及將非核家園修改爲「非碳家園」,然而核電不是氣候解方,不論減碳與追求淨零,核電的貢獻幾乎微乎其微,當氣候危機迫在眉睫,臺灣沒有預算也沒有時間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以及未來極不確定的新核能技術,這些只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污染等重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