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密較量中考驗信仰與人性
◎王明潔
智能音箱成爲竊密載體,虛擬戀人化作情報陷阱,高薪兼職暗藏間諜誘餌……這些觸目驚心的場景,絕非虛構的驚悚故事,而是近日熱播的國家安全題材電視劇《絕密較量》向公衆揭開的非傳統安全風險。
在《對手》《暴風眼》等優秀作品成功開闢國安題材創作新路徑後,這部新作以突破性的藝術表達,將尖端科技與人性博弈熔鑄成銳利的敘事鋒芒,直抵當代社會的生活肌理。
該劇以“科技暗戰+生活滲透”的創新敘事,將隱蔽戰線上的激烈交鋒,投射到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場景之中。通過對現代科技手段與間諜活動結合的深度剖析,讓觀衆在熟悉的日常圖景裡,窺見潛藏的安全隱患,感知新時代國家安全防線面臨的複雜與嚴峻。
當《絕密較量》爲我們揭開國家安全戰線的神秘面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真實性與貼近性,也恰恰映射了當代社會的焦慮——在數字時代,個人隱私、家庭關係、職業選擇皆有可能成爲國家安全鏈上的脆弱環節。
從潛伏槍戰到數據暗戰
諜戰劇作爲敘事載體,其演變軌跡本質上是技術革命與國家安全博弈的“藝術顯影”。傳統諜戰劇的核心衝突始終圍繞物理空間的信息控制權展開,比如《潛伏》裡餘則成在電報機前的摩斯密碼對決,又如《對手》中李唐在市井街巷的煙火諜影。而《絕密較量》以核電技術安全爲戰場,將鏡頭對準量子通信實驗室、AI算法建模中心、暗網數據交易平臺,完成了從“潛伏槍戰”到“數據暗戰”的敘事語言重構。
《絕密較量》的敘事智慧在於將科技諜戰的“硬”,與人性博弈的“軟”編織成有張力的網。技術博弈,既在於算法與代碼的智慧角力,也依賴科技團隊的體系作戰。劇中圍繞第四代核電技術展開了激烈較量,從實驗室的數據泄露到產業鏈上游的專利圍獵,從技術攻堅到心理戰術運用。劇中楊光(張魯一飾)率領的國安三處團隊將現代科技轉化爲攻防武器,通過技術偵察、情報分析、行動執行多環節的協同配合,形成了獨立推進、緊密銜接的精密團隊作戰體系。
與技術博弈並置的,是更具摧毀力的人性戰場。那些被檔案室老歐反覆摩挲到卷邊的核電圖紙,最終卻成爲了天平上與女兒生命對等的砝碼。當王小泉爲籌措醫療費接受間諜賄賂並以氰化物毒害專家,他以爲在搭建生命的通道,實則已成爲間諜棋盤上的棄子。他在國安追捕下的縱身一躍,則將這種悲劇性推向極致,徹底暴露出被利益扭曲的人性弱點。正如楊光在審訊室所言,“他們輸給的不是我們,是自己沒守住的那條線”。而這場較量的本質恰恰在於人性深處那道最隱秘、最致命的“裂縫”。
傳統諜戰劇的懸念往往傾向於“明”線發展,採用“角色未知而觀衆全知”的上帝視角;《絕密較量》反其道而行之,採用“觀衆與角色認知同步”的方式,讓觀衆在“有限知情”中體驗真實的情報工作“迷霧”。劇中高圓圓顛覆性地詮釋了“雙面玫瑰”趙亞薴:白天是冷麪公關總監,以商業盡調名義合法獲取技術信息;入夜則化身間諜組織“赫爾墨斯”的核心成員,以情感操控手段誘導套取核心情報。觀衆也在趙亞薴公關套裝與夜行衣的切換中,經歷了一場“真相在指尖流淌卻無法捕捉”的沉浸式諜戰。
“安全微習慣”是藝術對現實的反哺
《絕密較量》中展現的科技間諜手段並非虛構,而是現實的藝術化轉譯。劇中境外勢力以“技術合作”爲幌子滲透進科研團隊的橋段,正是2018年某境外組織試圖通過收買核電站內部人員獲取機密的真實案件的藝術再現。劇中呈現的“紅外線檢測規避材料”“遠程電腦操控”等技術手段,更是現實網絡間諜活動的精準復刻。這些技術手段的真實存在,揭示了科技繁榮背後的暗礁:當技術合作淪爲情報陷阱,當學術交流暗藏數據竊取,當商業往來成爲滲透跳板,科技雙刃劍的B面正在被血淋淋地揭開。
數據洪流中的“無影戰爭”正以超乎想象的方式滲透日常,可能潛伏在某一條微信語音、某一次掃碼支付中。劇中“辦公室攝像頭可能泄密”的情節引發觀衆強烈共鳴。而該劇最具現實意義之處,也是將國家安全從政府文件轉化爲可操作的生活指南。觀衆邊追劇邊補課:關閉手機APP不必要的權限,是對數據主權的捍衛;覈實陌生招聘信息,是對技術陷阱的規避;警惕“情感綁架式”刺探,是對人性弱點的清醒認知……這些被劇情具象化的“安全微習慣”,正是藝術創作對現實安全的直接反哺。
當技術滲透無孔不入,單靠專業部門的“防火牆”已遠遠不夠,更需要每個公民成爲敏銳的“安全神經末梢”。普通人的安全自覺,纔是構築國家信息防線最堅實的基石。
重新錨定了英雄主義的座標
“雲層中交互光明,講不出彼此的名。”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總有一羣人在黑暗中守護光明,在靜默中構築防線。他們的名字或許從未出現在聚光燈下,他們的功績卻永遠鐫刻在國家安全的豐碑上。正如趙亞薴劇中獨白:“人,之所以無畏,是因爲在荊棘密佈的路上,心中有着信仰。”
《絕密較量》的價值,在於它重新錨定了英雄主義的座標:這裡沒有天生的超級英雄,只有自我犧牲、默默無聞的國安戰士;沒有一勞永逸的安全屏障,只有十四億人共同編織的警覺之網;沒有超越時代的忠誠定義,只有在技術演進中不斷重構的信仰堅守。劇集落幕時,鏡頭掃過楊光與趙亞薴學生時代的青澀面容,悄然揭開了隱秘戰線最動人的精神密碼:所謂“命中註定的緣分”,從來都是信仰抉擇的倒影,這也生動詮釋了“隱秘戰線的戰友,是不需要交換名片的生死之交”。
在這個技術可以複製面孔、算法能夠模擬情感的時代,真正不可破譯的,是人類對正義的信仰、對家國的熱愛、對人性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