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較量》熱播,藝術創作與現實場景的共振

近日,當代國家安全題材電視劇《絕密較量》正在總檯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隨着劇情的推進,觀衆們不僅見證了一場扣人心絃的反間諜較量,也同上了一堂生動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課。

竊密、下毒、跟蹤,追查、反制、收網……諜戰題材影視作品的這些經典元素在《絕密較量》中都有所體現。與此同時,現代諜戰的科技元素也在劇中精彩亮相。整部劇情節緊湊、懸念迭起,將隱蔽鬥爭的傳統對抗升級爲信息時代的“絕密較量”。該劇在創作上嘗試將“強情節類型化”與“現實主義”深度融合,重構了當代國安反諜劇的敘事框架,讓高密度的信息對抗變得可視可感,讓無聲暗戰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戲劇張力。

《絕密較量》導演劉江表示:“隱蔽戰線的鬥爭遠比戲劇殘酷,只有尊重對手的強大,才能凸顯勝利的珍貴。”聚焦第四代核電技術保衛戰,該劇在展現竊密與反竊密、間諜與反間諜的鬥爭較量時,切實印證了劉江導演的這句話。

《絕密較量》所展現的情節,不僅延續了傳統諜戰劇的懸疑“燒腦”,而且更加貼近現實,更具代入感。劇中涉及的“技術合作陷阱”情節,呼應了近期曝光的境外機構借學術交流竊密案件;僞裝成投資人的間諜人員,其話術套路與國家安全機關警示的“獵頭策反”手段如出一轍;當男主角團隊用大數據手段追查犯罪嫌疑人時,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展現了國家安全機關的現代化辦案手段……藝術創作與現實場景的共振,讓該劇具有鮮明的警示價值和教育意義。

藝術來源於生活。雖然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驚心動魄的隱蔽鬥爭稍顯遙遠,但那些“絕密較量”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國家安全機關曾公佈過這樣一個與核電相關的真實案件——劉某原爲河南省一家企業的技術人員。在攻讀博士期間,他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及其應用,併兼職擔任多家雜誌的審稿人。工作後,劉某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繼續給多家學術期刊審稿,而這些期刊的專業領域涉及電力、機械工程等多個方面。能夠接觸到這些領域研究成果的便利條件,使劉某成爲了境外某機構眼中的“目標對象”。

2018年10月的一天,劉某突然收到一封境外發來的郵件,內容是提供兼職工作機會。根據劉某的簡歷及工作信息,對方給他介紹了“兼職”的工作方向,主要是電力技術、軍民融合產品在電力等方面的運用等。

從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雙方來往郵件20餘封,從“兼職招聘”到“核電站資料”,境外某機構蒐集情報的真實目的逐步顯露。對方甚至明確索要國內某核電站的建設規劃、運行情況、可承受武力攻擊程度等資料。

2019年1月,在雙方準備交易時,河南省國家安全機關將劉某抓捕歸案,涉案的電腦、手機等工具也被依法扣押。

到案後,劉某對自己的犯罪行爲供認不諱。所幸的是,國家安全機關的及時偵辦,有效阻止了國家秘密的外泄,避免了重要能源基礎設施安全的重大損失。最終,劉某因犯爲境外刺探、非法提供情報罪,受到了法律的懲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規定,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以外的其他境外機構、組織、個人實施或者指使、資助他人實施,或者境內機構、組織、個人與其相勾結實施的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的行爲都屬於間諜行爲。

較量不會結束,光明永不缺席。國家安全與每個人休慼相關,正邪之間的隱蔽戰爭從未停止。那些“絕密較量”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維護國家安全,不僅需要國家安全機關發揮專門機關職能作用,更需要廣大人民羣衆廣泛參與、共同防範,築牢反間防諜的鋼鐵長城。記者 杜洋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