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富商憂財產分配 法定財產制下婚後所得恐須平分

再婚牽動財產分配風險,若未事前約定,婚後所得在離婚或死亡時可能須分給配偶一半。示意圖/Ingimage

一名事業有成的中年企業主,因喪偶多年近日結識新歡,準備再婚,卻對多年打拼累積的財產感到憂心,除了擔心婚後所得必須與配偶平分?婚前財產是否也可能「拱手讓人」?

什麼都不做的情形下 配偶可能輕鬆坐擁半數財產

根據民法規定,臺灣的法定財產製採用「分別財產制」,也就是婚前與婚後財產皆歸各自所有、管理與處分。表面上看來,企業主的婚前財產不會因再婚而被分走,婚後經營所得也屬個人所有。但當夫妻離婚或一方過世,法定財產製關係消滅時,婚後財產扣除債務後,若有剩餘,雙方差額需平均分配。換言之,婚後公司經營所得,可能在離婚或死亡時,需分一半給配偶。

夫妻財產製契約 自主決定財產如何分配

在適用法定財產製的前提下,雖然法律賦予法院在「顯失公平」情況下,有調整分配比例的權限,但並未設有夫妻可事前約定分配比例的制度,若不願讓法院決定財產分配,最穩妥的方式仍是與配偶簽訂「夫妻財產製契約」,並完成法院登記。

兩岸律師楊軒廷提醒:事前約定勝過事後爭議

臺灣社會普遍對婚姻抱持信任態度,多數人不願簽訂財產契約,但對於高資產者而言,事前約定不僅能保障自身財產,也能避免未來爭議,維護家庭和諧。再婚不只是情感的重新開始,更是財產規劃的關鍵時刻,尋求法律專家的意見,別讓愛情成爲財務風險。

本文內容節錄自《兩岸法律大不同:婚姻案例解析》,由宸軒兩岸法律事務所律師團隊撰寫及整理。如遇法律問題,仍應向專業律師諮詢,以保障權益。

*本文由《宸軒兩岸法律事務所》授權轉載,原文章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