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依法維護職工權益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原標題:我省建立健全“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行政”協作聯動機制(引題)
依法維護職工權益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主題)
雲南日報訊(記者 王丹)近年來,我省堅定不移落實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建立健全“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行政”協作聯動機制形成有效合力,在依法維護職工羣衆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中彰顯擔當作爲。4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與省總工會、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司法廳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我省五方聯動依法維護職工羣衆合法權益取得的成效及工作情況。
堅決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我省凝聚資源力量,完善職工羣衆權益維護機制。健全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推動涉工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實施。省總工會與省高院、省檢察院印發協同推進運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一函兩書”(“一函”即《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兩書”即《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制度的通知,聯合省人社廳、省司法廳等部門召開推進會,推行“一函兩書”制度,推動勞動法律法規執行監督,全面健全勞動法律監督機制。目前,全省工會共建立2.23萬個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去年完成1.7萬名監督員培訓取證工作。
加強協調聯動,完善勞動領域矛盾糾紛預防調處體系。指導各級工會勞動爭議調解服務資源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全面提升勞動爭議調解質效,2023至2024年,全省法院委託工會調解案件2.66萬件,調解成功2.19萬件,調解成功率達82.37%。深入開展“檢護民生”“檢察護企”專項行動,充分發揮支持起訴、檢察和解等職能作用,2024年我省各級檢察機關對權益受損但無力起訴的特定羣體,支持提起訴訟1700餘件,幫助1.5萬餘名勞動者兌現勞動報酬近2億元,辦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案件8000餘件。推動建立436個工會法律援助機構,組建1725人的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爲符合條件的職工羣衆提供法律援助。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協商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健全多元處理機制,提升協商調解能力,全省工會累計辦理法律援助和勞動爭議案件1.5萬餘件,爲職工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1億元。
創新工作方式,強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7部門聯合印發《雲南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集中行動季”方案》,創新推出規範一批企業勞動用工、成立一批工會組織、幫助解決一批困難問題等8項重點舉措。落實關愛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十件實事”,開展公益法律服務、療休養、職工醫療互助、移動體檢等活動,切實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辦實事、解難題。以商圈、園區、企業爲重點,建立94個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中心,提供高效便捷的解紛服務。
強化協同共治,積極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出臺《雲南工會參與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操作指引》,引導企業、職工優先選擇協商調解方式有效化解勞動爭議。成立省總工會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指導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依託職工服務中心、工人文化宮等陣地,加大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平臺(聯合調解中心)建設力度,積極探索和推進勞動爭議化解“商、調、裁、訴、援、執”全鏈式工作模式。建設運行“雲南省總工會12351服務職工熱線”,爲職工羣衆提供“7×24小時”全天候不斷檔服務,2024年,熱線服務總量近5萬通,服務職工羣衆6.4萬人次,並通過法律援助、辦理勞動爭議調處案件,爲職工羣衆直接挽回經濟損失7000餘萬元。指導勐臘縣、斗南街道國際花卉產業園區打造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先行先試單位,省級層面選擇55個單位開展試點培育,推動維權服務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傾。
現場,省總工會發布10個典型案例,涉及職工休息休假、工傷賠償、勞動報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多個方面,充分體現五方協作聯動機制推動解決職工急難愁盼的工作成效。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