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屏邊農家書屋:從“閒置資源”到“精神糧倉”

原標題:雲南屏邊農家書屋:從“閒置資源”到“精神糧倉”

盛夏的屏邊,美景如畫。在新現鎮洗馬塘村委會橋頭寨村,鄉鎮衛生院醫生吳曉豔在農家書屋講解雨季防野生菌中毒和高血壓控制知識,贏得老人們稱讚。農家書屋,這個曾普遍面臨“建而不用、書籍沉睡、活動乏力”困境的鄉村知識燈塔,在屏邊縣通過“農家書屋+++”模式破局突圍。

近年來,屏邊縣將農家書屋融入鄉土肌理,讓80座書屋從“閒置資源”變爲“精神糧倉”,成爲鄉村治理的新支點、鄉風文明的涵養池、產業振興的助推器、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破題之道在於空間整合:將文明實踐站、婦女兒童之家、農家書屋等6類陣地融合,全縣過半點位實現“一門進出、一室多用”。玉屏鎮衛國社區融合後的書屋燈火通明,親子讀書活動吸引衆多家庭。

資金使用也更優化,從過去九成購書變爲部分購書、部分辦活動,形成“羣衆點單、部門接單、社會評單”的閉環。針對羣衆需求清單,縣圖書館聯合農科局建立流動書庫按月跨村流轉,顯著降低閒置率。例如,白河鎮沉寂的農技書漂流到新華鄉,解決了養殖戶李老黑的山羊疾病難題。

面對管理人員短缺,屏邊縣選聘村委會成員、銀髮幹部、駐村隊員等組成專業隊伍,並培訓青少年志願者輔助。白雲鄉退休教師張培雲開設“銀髮講堂”,返鄉大學生擔任管理員,書屋開放時間大幅延長,破解了“陣地孤島”困局。

農家書屋形式不斷創新。白雲鄉趕集日的“流動書攤”讓書籍“動起來”,農技科普和文化休閒書籍深受歡迎,掃碼看電子書解決了借閱不便。在上龍潭村,“農家書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將書裡的大刀舞帶到百姓家門口。

書屋功能日益多元,成爲安頓人心的暖巢。新現鎮洗馬塘村的暑期公益輔導班成了“暖心託管所”。新華鄉倮姑村的“學業加油站”爲學齡前兒童和留守兒童提供閱讀啓蒙、學業幫扶和心理關懷三位一體服務,還開發“雲課堂”推送育兒知識。普法教育惠及各族羣衆,收家治家活動培育文明鄉風,橋頭寨村的李金芬家就蛻變成了鮮花小院。

當農技書走向山野,非遺滲入生活,留守兒童找到溫暖,書屋的價值在惠民深度中彰顯。這文化的力量正潤澤鄉土。白河鎮荔枝種植戶鄧昌發通過手機學習農技,解決了種植難題,“包花”訂單模式更保障了銷路。白雲鄉陽荷種植戶楊文寬參與現場培訓,產業規模擴大帶動村民增收。

如今,“農家書屋+++”品牌矩陣開花結果:田間掃碼聽書成風景;技能培訓讓羣衆掌握致富技術;閱讀分享活動廣泛開展;超星圖書館二維碼全域覆蓋,技術直達田間。屏邊縣始於農家書屋的探索,已燃起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這座邊疆小城正以書香爲墨,在綠水青山間書寫新時代“耕讀傳家”的篇章。(楊會國李旭餘雲龍)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