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凌雲:農家書屋變身“青春講臺”
來源:光明日報
清晨,太陽剛爬上山頭,廣西百色市凌雲縣加尤鎮案相村的“農家書屋”就熱鬧起來。幾個揹着書包的孩子踮腳往窗裡望,返鄉大學生韋佳欣正低頭整理桌上的書。
這是凌雲縣組織的讀書分享會現場。自7月以來,這樣的分享會已在全縣12個村的農家書屋上演,600多個孩子在這裡找到了暑假的新去處。
“以前暑假,孩子們要麼在田埂上瘋跑,要麼抱着手機不放。”案相村駐村第一書記黃紹輝站在書屋門口,高興地看着孩子們涌進來。今年不一樣了,縣圖書館挑了300冊圖書,專門送給60名返鄉大學生分享者。此外,縣文聯還請16位本地作家進村入寨,幫這些年輕人打磨分享內容。“把活動放在這兒,書盤活了,孩子們的暑假更充實了。”黃紹輝笑着說。
在玉洪瑤族鄉玉保村的書屋裡,返鄉學子黃永秀正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小時候就在這書屋借書。”她頓了頓,“咱村裡娃,多讀書才能走得遠、看得遠,才能更好地建設家鄉。”身旁的孩子們眼裡亮晶晶的,有人悄悄在筆記本上寫下“走出大山,再回來”。
邏樓鎮布林村的分享會更熱鬧。大學生馮美麗講《紅樓夢》時,順手拿起桌邊的竹籃作道具,模仿書裡的姑娘們撲蝶。她講得投入,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舉手:“姐姐,那林黛玉是不是也像咱村的阿婆,總惦記着田裡的菜?”滿屋人都笑了。
案相村學生王曉莉從前不愛來書屋,總覺得這裡的書過於陳舊。這天她翻着當地的鄉土讀物《凌雲白毫茶》,突然拉着同伴的胳膊:“你看,咱爺爺種的茶,書裡寫得這麼細!”她不知道,這本書是凌雲縣圖書館特意挑選的,就想讓孩子們從身邊事物讀起,瞭解家鄉、熱愛家鄉,將來建設家鄉。
大學生們還琢磨出不少新花樣。在泗城鎮的書屋前,幾個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圍着志願者做手賬,筆記本上貼滿茶葉標本、詩句摘抄。“這是《千里江山圖》中的配色,跟咱村後山的顏色像不像?”志願者指着彩鉛畫,孩子們湊着頭比對,討論不停。
變化在村裡悄悄蔓延。案相村書屋管理員發現,本土文獻借閱量比去年多了八成,茅盾文學獎作品《迴響》《千里江山圖》等總被借走,還回來時書脊上多了不少摺痕。泗城鎮西秀村的何華穩天天被女兒拉着去書屋。“以前村裡聊天,不是說誰家收了多少玉米,就是議論誰家娃不聽話。現在見面都問,‘你家娃最近在讀啥?’”他掏出手機,點開女兒教他用的聽書軟件,“這上面還有《紅樓夢》的有聲版,我幹活時都能聽。”
黃永秀的本子上寫着:“寒假回來,要帶孩子們編一本《我們的茶山》。”這正是縣裡的打算,縣文聯主席林春蕾告訴記者:“不只是送文化,是想讓本土文化能自己‘長’出來。”
夕陽斜照進書屋,孩子們還捨不得走。馮美麗收拾書時,發現桌角壓着張紙條,是那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寫的:“姐姐,我長大了也要來分享,講咱村的故事。”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周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