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TOP10高校,多人來自新型研究型大學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佈了2025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3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60人。後續將進行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增選大會選舉,選出新增選院士。
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爲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選工作4月25日正式啓動。本次增選,兩院院士增選名額各不超過100名。
其中,今年來自高校的院士候選人中,哪些大學比較多?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統計,2025年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人數較多的TOP10高校,分別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需要說明的是,各高校直屬附屬醫院、研究院等機構等有效候選人納入所屬高校統計;同時掛名多個單位的候選人,每個工作單位分別計算一次。
整體來看,清北位居前兩名,其後是“華東五校”,此外還有三所以工科見長的高校分列8到10名。入選總人數最多的高校是清華大學,共58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4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18位;其次是北京大學,55位入選,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4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10位;第三是浙江大學共39位入選。
同時,在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有多人來自西湖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例如,數學物理學部就有西湖大學的湯雷翰、汪徐家以及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魏蘇淮等人。另外,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蔡宗葦、西湖大學的柴繼傑等人也進入到有效候選人名單。
近年來,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這類大學以創新治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組織形式爲突破口,以科學技術研究爲主要任務,具有高起點、投入大、高水平、國際化等特點。
這些新的大學起步便是高水平辦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這些新的大學資金比較充足,他們的定位跨越了很多高校發展的一些階段,從研究型大學的定位起步,這種做法此前也有先例。這些大學的優勢體現在他們對大學內在發展的機理、運行機制有清晰的認知,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獨特方式。
以西湖大學爲例,在師資方面,西湖大學不僅有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擔任校長,發起籌建者還包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等知名學者;由陳十一擔任校長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到去年5月已正式簽約引進80名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教學科研負責人,其中院士就有11名。
在候選人名單中,有兩位85後教授進入到202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分別是浙江大學劉一峰、蘇州大學王殳凹,他們的年齡均爲39歲。
根據《2025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推薦候選人要堅持以重大貢獻、學術水平、道德操守爲準繩,強化滿足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並作出貢獻的價值導向,注重領域學科間的平衡發展,着重推薦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研人員。堅決破除“四唯”,打破論資排輩,不以人才“帽子”爲依據。
根據《中國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選指南》,院士增選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四個面向”、堅持質量第一,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導向,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以重大貢獻、學術水平、道德操守爲準繩,着重從長期奮戰在科研和工程技術一線的科研人員中遴選院士,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