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風向變了!新型研究型大學“八小龍”,攪了985名校的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新型研究型大學,開始翻騰高等教育名校的“江湖”。

“我兒子,001號,被福耀科技大學錄取了。”福建一名考生的家長李智(化名)說。福耀科技大學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全部50名新生的錄取通知書編號都是FYUST20250001,並且有校長王樹國的親筆簽名。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也在近日寄出首屆70名本科新生的錄取通知書,校長陳十一親筆爲每一位學生題寫姓名,並鄭重簽名,通知書裡還有一份定製禮物——創校學生紀念牌。

目前,我國有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康復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大灣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學。

其中,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是“老大哥”,分別有13年、12年的辦學歷史;西湖大學、康復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今年分別是第4年、第2年、第2年招收本科生;福耀科技大學、大灣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則是剛剛成立的“新軍”,首次招收本科生。

今年高考,新型研究型大學“八小龍”表現出色,錄取到不少高分考生,最低投檔分不僅超過很多985高校,甚至已逼近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

新型研究型大學,爲何收穫了這麼多高分考生?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今年,新型研究型大學打破了傳統985名校瓜分高分考生的格局。

西湖大學今年首次通過普通高考在河南、重慶招生。據報道,西湖大學在河南錄取的20名考生中,多位考生685分以上,最低分也有674分,在全省排在1900位次左右。在重慶,西湖大學錄取最低分669分,位次在500位左右。

河南一名考生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的孩子今年高考663分,想去西湖大學,然而遺憾未被錄取,最終考取了老牌985名校天津大學。

福耀科技大學是今年高考招生的明星,該校由企業家曹德旺捐資百億興辦。福耀科技大學在河南錄取9人,最低分658分,比西湖大學稍低,但最高分也達到683分,全省名次857位。

在近年發力建大學的廣東、浙江兩省,傳統高招格局更是被新型研究型大學攪得天翻地覆。

今年,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的本科批次投檔線位居廣東省本土高校前兩名,超過了傳統985名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更是把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實力不俗的高校甩在身後。當然,兩校的投檔線比遠道而來、紮根廣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仍有差距。

南方科技大學(非中外合作辦學)的物理類投檔分爲652分,而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分別爲628分、622分。

深圳理工大學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在廣東省的招生計劃大幅增加71.7%,仍繼續錄得優質生源,最低分629分,超本科線193分。

深圳理工大學官方微信號文章稱,內蒙古被錄取的一名高考成績672分的考生,在內蒙古排名330位。

在浙江,浙江大學一枝獨秀的局面也有了微妙變化。

據報道,西湖大學今年在浙江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錄取的學生中,多人高考成績達到680分,這個成績已能被浙江大學多個專業錄取。

今年首次招生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投檔分爲656分,全省位次8518,僅比浙江大學投檔分658分低2分,比同樣位於寧波的“雙一流”高校寧波大學高出60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分數線的升降,說明學生選擇的流向。與部分傳統綜合性大學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學這類特色院校因定位明確、反應敏捷而更具競爭力。

真的超過985高校了嗎

僅憑高考錄取成績,就判斷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實力超過傳統綜合性大學,仍爲時尚早。很大原因在於,新型研究型大學定位“小而精”,招生人數少,專業幾乎全是時下熱門專業。

南方科技大學今年在廣東省通過普通高考僅招生38人,中山大學則在本省招生2500人。招生規模越大,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的跨度自然越大。中山大學錄取的高分考生人數仍遠遠多於南方科技大學。

福耀科技大學以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對外招生,學生入學後,可以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製造工程、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中自由選擇。這些專業主要是就業前景好、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轉型需求的新工科專業。

專業直接影響招生。以康復大學爲例,主要招收的是醫學類專業,雖然絕大多數是前沿、交叉專業,但醫學類專業的招生羣體相對特殊,康復大學今年在山東省錄取的最低位次僅在62947名,雖然比上年小幅提升,但仍遠遠落後於老牌985名校山東大學。

在考生羣體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口碑兩極分化嚴重,雖然擁躉衆多,但持觀望乃至質疑態度者也不少。

“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這些學校,既可以說是新型研究型大學,也可以說是‘雙非’民辦大學,如果舉辦者幾年後不再投入或者出現變故,會不會耽誤學生的前途?” 福建考生家長李智說。

更實際的顧慮是,這些新型研究型大學既沒有985、211等“頭銜”,也沒有國內外權威大學排行榜的排名,雖然名聲在外,但很多考生擔心就業時會受到隱形歧視。

“最終讓我們下定決心的,除了對舉辦者的信任,以及作爲創校學生的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讓我們覺得孩子能在這裡提升能力、順利就業。” 李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突出表現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

提前進入實驗室

在高起點、研究型的定位下,新型研究型大學正在科教融匯方面探索新路。

“別的大學學生在暑期要麼回家消夏,要麼打工鍛鍊,我們的孩子可以報名暑期科研計劃,進實驗室搞科研,可以說非常充實。”深圳理工大學一名學生的家長張海(化名)說。

深圳理工大學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就讓科研成爲本科生的學習主路徑。據報道,深圳理工大學本科生每年進入實驗室時間超過100天,接觸導師時間甚至達到部分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強度。

福耀科技大學除了給本科生配備一名教授擔任學業導師,還配備一名相關專業領域的教授作爲科研導師,負責引導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培養學術興趣和研究能力。

“孩子反映幾乎每週都會進實驗室,參觀或者親自動手。”張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深圳理工大學執行 “4+1”的培養模式,即學生每週4天在學院學習課程,週五到不同的研究院、實驗室進行科研實踐。大一期間,學生要完成在6個不同領域實驗室的輪轉。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這一政策是爲了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圈“轉”下來,學生們會接觸形形色色的科研人員乃至產業人員,瞭解到各種科研需求和科技進展,這會使他們在短時間內對產業、社會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進而促進他們的成長。

“當然,孩子有時也反映,週五進實驗室有時走馬觀花,花很多時間在路上,在實驗室的參與度不高。”張海說。

今年5月,深圳理工大學在 “4+1”模式的基礎上又延伸出“4+3”模式,從每週五進入實驗室,延展到週末兩個全天,形成連續三天的現場研學。44名大一本科生分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的相關研究院所,開展研學活動。

福耀科技大學也鼓勵本科生提前進入科研訓練,對本科生採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科研實踐訓練”的模塊化教育。

據介紹,科研實踐訓練是培養學生在不帶有任何專業烙印的環境下,接受規範系統的科研訓練,善於發現問題、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以及在解決問題之後獲得能力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長。

今年3月5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部長通道”上表示,“在當前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中,我們會加大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建立一個有利於人才成長和創新發展相融合的生態和組織機制。”

先從工程師做起

卓越工程師已成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之一,新型研究型大學正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努力參與其中。

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背後分別站着曹德旺、虞仁榮兩位知名企業家,他們給學校引進了優質企業資源。

今年4月和7月,福耀科技大學先後與中國一汽集團、賽力斯集團開展合作,共建產教研融合聯合實驗室。兩家企業還分別向學校交付了一輛新紅旗H9、問界M9汽車用於科研。

曹德旺在簽約現場表示,“福耀集團與中國一汽合作30餘年,今天,福耀科技大學將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積極對接企業的需求,高質量完成合作項目,共同推動科研和產業發展。”

7月3日,中芯國際董事長劉訓峰到訪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明確表示“期待中芯國際能與東方理工實現‘強強聯合’”。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創校發起人虞仁榮表示,“創辦東方理工的核心願景,就是爲了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壁壘,爲中國關鍵產業培養最頂尖的人才。”

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部長通道”上表示,“我們現在以產教融合爲基礎,推動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目前已經建立了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我們將會進一步擴大。”

目前,南方科技大學已獲批設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圍繞半導體產業鏈中關鍵性技術問題,以“工學交替”模式培養工程碩博士。

我國還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設立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推動人才培養更好服務區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據報道,其中的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已與多家高校簽署協議,聯合培養研究生,其中就包括位於東莞的大灣區大學。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培養出的學生中,一半以上是創新型人才,即未來能成爲優秀的科研人員乃至科學家;5%—10%的學生是創業型人才;其餘佔相當比例的學生是工程型人才,也就是能夠到工程一線破解技術難題的人才。

曹德旺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管學生將來是科學家還是企業家,先從工程師做起來。在學校發畢業證書的時候,學生必須具備實際工程師的水平。不具備這樣的水平,我不發畢業證書給你。”

“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誕生,就站在了產業的最前沿,實驗室連着生產線,教授帶着學生‘啃’的是真刀真槍的硬技術,孩子被這樣的學校錄取,可以說踩在了時代的鼓點上。” 家長李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