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學崛起:中國高等教育的“鮎魚效應”

近日,多地陸續公佈了2025年本科普通批院校專業組投檔最低分數線,其中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大灣區大學等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首次本科招生的錄取分數線便接近甚至超越衆多“985”名校,這一現象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採取“小而精”的培養方式。這些大學今年首批招生均不超過80人,且第一學年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強化數理基礎;第二學年,學生可根據興趣自由選擇任一專業並支持學生靈活選課、跨專業選課等。較高的師生比例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保證了人才培養的精細化與個性化。在傳統高校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這種方式無疑成爲教育領域中的“一股清流”。

當老牌名校還在爲執着於建設“綜合性”大學而焦頭爛額時,這些輕裝上陣的新型大學已經另闢蹊徑,聚焦於國民經濟發展緊缺的前沿應用學科,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無人機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

圍繞本科生成長需求,構建升學就業雙通道。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表示,對於有意深造的學生,本碩博八年制培養打通了本科、碩士和博士之間的壁壘,避免因焦慮和內卷而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在就業方面,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已與多家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產業需求爲導向共同培養行業適用人才,保證高質量就業。

新型大學的興起正在爲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注入活力。江西瑞昌三名高分考生最終未選擇“清北”而填報“他校熱門專業”的事件表明,考生和家長的選擇正變得越來越理性,名校光環正在讓位於專業前景和對個人實際發展的權衡。

傳統高校的價值並沒有隨着新型大學的崛起而被否定。相反,這種良性競爭恰恰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傳統高校以其深厚全面的學術積澱見長,新型大學則以更契合科技發展和企業需要的趨勢而制勝,二者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前者應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新興專業的投入力度,後者應兼顧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實現專業技能與人文精神的協同發展。

高等教育的格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新型大學用精準的“激光聚焦式培養”挑戰傳統高校的“探照燈式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重心正在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移。“好大學”的內涵正在被重新定義。當然,新型研究型大學雖初露崢嶸,但前行中暗藏的風險和崎嶇亦未可知,且行且珍惜。(戴紀軒)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