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蓋爾研究所:規模效應和轉化應用是中國技術崛起的兩張“王牌”
參考消息智庫7月14日轉載歐洲智庫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本月初發布的研究提到,在比較美國、中國和歐洲在關鍵技術應用與創新方面的現狀後發現,儘管美國在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存在明顯優勢,但中國追趕勢頭明顯。而且中國技術崛起凸顯出“規模”和“應用”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對中國和美國優勢領域的分析表明,美國在大多數尖端領域仍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量子技術領域。中國在平均水平上緊隨其後,但在半導體領域的主要子領域,比如元器件製造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正在完善視頻和圖像處理的基礎研究,這對自動駕駛至關重要。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7月9日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 ‘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四五”以來,中國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中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進一步來看,在製造業高端化上,中國也在跑出“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袁達在當天的發佈會上表示,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高達72.6%,增加約1900億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也在近期的一次公開活動上提到,中國製造業規模已達全球30%以上,在高鐵、汽車製造、新能源裝備、電力裝備、造船五大領域處於“領跑”地位,在生物醫藥、信息智能技術、芯片生產、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也從“跟跑”進入“並跑”階段。
相比之下,布魯蓋爾智庫認爲,歐洲最具競爭力的是新興量子技術,尤其是光子學等細分領域,但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技術方面明顯落後。
此外,研究顯示,歐洲在複製和應用其他國家關鍵技術突破性成果方面進展緩慢,遠不如中美。這種差距主要源於歐洲市場分散、產學研聯繫薄弱、監管和語言障礙,以及企業規模較小導致的創新不足。
布魯蓋爾智庫的研究稱,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崛起凸顯出兩個關鍵事實。
首先,研究稱,要在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規模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具備這種規模優勢。儘管歐盟整體經濟規模龐大,但支離破碎的單一市場不僅對希望擴大規模的企業構成問題,還阻礙了創新。
“雖然歐盟各國存在多樣化的市場生態系統,這在理論上有利於創新多樣性,但在當今以規模經濟爲主導的全球競爭格局下,分散模式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力。”研究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發展報告2024》中列出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存在的優勢,其中特別提到,中國具有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量大面廣、多層縱深的消費級市場,這是模式創新和業態繁榮的重要基礎,並且消費者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接受程度很高。
其次,布魯蓋爾智庫發現,來自中國的實踐證明,沒有轉化應用的創新是不可持續的。基礎研究的創新若要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企業必須找到將其商業化的方法。這需要產業界與大學之間建立更爲緊密的合作關係,推動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