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調劑名額也增加了,考研突然不捲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接近尾聲,一些第一志願落榜的考生通過調劑得到了上岸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985高校接收大量調劑考生。這給了落榜生以“撿漏”的機會。

對於高校來說,接收調劑考生意味着第一志願錄取沒有完成招生計劃。爲什麼考研競爭極爲激烈的當下,卻出現了這種反常現象?

這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2025年研考的公共科目難度提高,那些自命題專業科目同樣難度高的高校,會出現第一志願上線人數不夠的情況。今年,就連清華大學有的專業也無人進入複試。

其次,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性價比下降,尤其是工商管理、法律等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費較高,考生在工作和深造之間更傾向於工作。非全日制專業也是985高校調劑名額最集中的類型。

業內人士介紹,985高校調劑名額增加的同時,“雙非”高校的第一志願錄取情況則相當不錯,且接收的高分調劑考生也有所增加,這意味着大學生在考研時目標越來越明確、選擇越來越理性。

多所985高校接收調劑

2025年研考統一調劑開始之前,一衆985高校列出了接收調劑專業的清單。

廈門大學有30個院系接收調劑考生,擬接收人數超過270人,火爆的人工智能專業擬接收11人,生物與醫藥專業高達18人。

華東師範大學有10個院系接收調劑考生,擬接收人數超過200人,全部是非全日制專業,其中軟件工程專業計劃餘額高達78人。

中國海洋大學有8個院系接收調劑考生,其中包括新聞與傳播、法律、環境工程3個全日制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北航招收2025年碩士調劑信息彙總》中表示,“我校總體生源充足,有自命題科目的專業接收調劑”。接收調劑的專業有28個,比去年減少27個。但今年接收調劑的專業裡,還是包括集成電路工程、人工智能等熱門的全日制專業。

位於西北地區的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雖然辦學質量很好,但接收調劑專業數量較多。蘭州大學有33個學院的131個專業方向接收調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18個學院的53個專業方向接收調劑。

山東大學13個專業擬接收45名調劑考生,醫學類專業佔多數,此外物理學專業擬接收調劑考生高達13人。

有的211和“雙一流”高校接收調劑考生的人數規模更大。據報道,雲南大學調劑名額約1026人,河南大學調劑名額676人,東北林業大學調劑名額640人。

一名考研培訓行業人士介紹,近年來每年參加調劑的考生高達幾十萬人。雖然名校出現了較多的調劑名額,但相比於海量參與調劑的考生來說仍顯得少之又少。

考生調劑成功的難度也越來越高。這名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個別高校報考調劑的人數甚至超過第一志願報名人數的幾倍。

但對於名校來說,更願意接受校內調劑或高分生源。這導致爲了搶佔生源,出現了一些調劑亂象。

今年有考生在網上曬出自己的調劑通知,他在4月8日12點11分收到調劑複試通知,通知要求他在收到短信後4小時內確認同意參加複試,逾期未回覆可能會被取消複試資格。

另據報道,往年還有考生在凌晨4點半收到調劑待錄取通知,並要求在30分鐘內確認;還有高校向考生髮出調劑待錄取通知後,要求考生在3分鐘內確認等。

調劑名額爲何增加

“總體上,接收調劑的985高校非常受歡迎,調劑名額競爭也非常激烈,畢竟高分落榜生人數足夠多。”考研規劃專家甘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但爲何今年985高校得到的調劑名額變多了?

甘源認爲,“主要原因可能是今年考研的公共科目太難了,如果正好某些高校的某專業自命題科目命題也難,考生得分不高,就會導致第一志願上線人數不夠。”

今年,出現了一些專業第一志願0上線人數的現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有5個專業的第一志願上線複試人數爲0,其中地質學專業計劃錄取13人,但是第一志願上線複試人數和推免人數均爲0。北京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與技術、物流工程、儀器儀表工程、材料工程等專業的多個方向的第一志願上線複試人數都是0。

就連清華大學也出現了無人進入複試的情況。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2025年共有4個專業招收碩士生,其中土木工程、土木水利兩個專業分別招生2人、1人,也分別只有2人、1人等額進入複試,最高分僅343分;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則無人進入複試。

調劑名額變多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專業遇冷。

比如,土木類專業上線人數少不止發生在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今年接收19人,而2024年爲7人;廈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需調劑14人。

這一現象與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隨着國家基建和城市化建設進入相對成熟期,勞動力市場對土木類專業的人才需求逐漸減少,爲適應這一變化,部分高校已經撤銷了土木類本科專業。

工學是我國招生人數最多的學科門類,就業情況也相對較好,但長期以來,冶金工程、水利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專業招生面臨一定困難,因爲這些專業對口的就業集中在工作條件艱苦、工作性質特殊的領域。

對此,我國從2000年起多次劃定工學門類照顧專業,降低研究生招生的總分和單科成績要求。

上述考研培訓行業人士認爲,照顧政策保證了這些專業的生源穩定,但同時,有的高校錄取學生的數學和專業課成績較低,不利於優秀生源進入這些專業。

非全日制研究生遇冷

非全日制專業一直是985高校接收調劑考生的“大戶”,今年也不例外。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MBA)、工商管理(EMBA)、會計(MPAcc)、工程管理(MEM)4個非全日制專業接收調劑名額共248人。廈門大學的MBA、EMBA這2個項目非全日制專業接收調劑名額共93人。中國海洋大學的法律(非法學)涉外法方向、法律(法學)這2個項目非全日制專業接收調劑名額共35人。華中科技大學的工程管理非全日制專業接收調劑21人,比去年增加12人。

非全日制專業遇冷,首先與這些專業的性價比變差有關。

以招生規模較大的MBA爲例,學費動輒十幾萬元,EMBA的學費更高,名校幾乎爲30萬元起步。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在職人羣讀一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性價比變低了,大家覺得保住工作就不錯了,花幾十萬元讀書後能帶來什麼樣的回報並不確定。”甘源說。

上海一所地方本科高校MBA中心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幾年企業高管們的壓力比較大,而MBA學費本身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導致潛在考生人數在萎縮。同時,MBA招生的院校卻在增加。

近年來,MBA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南方科技大學2025年擬招收200名非全日制MBA,是所有專業裡招生人數最多的。目前,該校非全日制MBA正在接收調劑考生,未公佈計劃名額,而是“招滿爲止”。

“預計學校明年會縮減MBA招生計劃,因爲要維持MBA的稀缺性。”北京一所“雙一流”高校MBA中心的教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這名教授介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非全日制MBA需要接收調劑,這與招生錄取機制有關。從2017年起,我國統一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錄取,即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要參加統考並達到國家線。“大量想讀且有經濟條件讀非全日制MBA的在職人羣,卻通不過研究生考試。”他說。

所以,學費較高的MBA、EMBA以外,學費並不太高的法律、公共事務管理等非全日制專業也需要大量接收調劑。而接收進來的卻主要是報考全日制專業落榜的應屆高校畢業生,而非在職人羣。

2020年以後,教育部規定,原則上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雖然保證了非全日制研究生面向目標人羣,但沒有改變生源下降的局面。”他說。

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單位只得不斷接收調劑。4月10日,北京一所知名財經高校發佈了MBA專業接收第三批次調劑通知,擬調劑20名非全日制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