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共117人,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近日公佈了今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名單。昨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人事關係在上海的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共11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66人,中國工程院51人,佔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的比例爲9%,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北京。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共639人,在滬有效候選人佔比排名全國第二。上海有效候選人中,50人來自高校,16人來自科研院所;男性57人,女性9人;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4歲,平均年齡56.1歲。

從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分佈來看,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上海院士有效候選人最多,有27人,體現了上海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科研優勢。人數排名第二至第五的學部依次是:數學物理學部15人,化學部12人,技術科學部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3人。除了地學部沒有上海有效候選人,上海科學家覆蓋了中國科學院其他學部,體現出各學科綜合實力強的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共660人,在滬有效候選人佔比也排名全國第二。上海有效候選人中,35人來自高校,9人來自科研院所,7人來自企業;男性46人,女性5人;最小年齡51歲,最大年齡69歲,平均年齡60.5歲。

從中國工程院各學部分佈來看,醫藥衛生學部的上海院士有效候選人最多,有12人。這與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分佈情況一樣,反映出上海在生物醫藥產業、醫療衛生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人數排名第二至第八的學部依次是: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8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7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7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2人,農業學部1人。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科技專家在中國工程院所有學部實現了全覆蓋。其中,農業學部的1人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節水抗旱稻專家羅利軍。

業內人士介紹,有效候選人當選院士的“成功率”比較低。2025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均不超過100人,如今產生了1299位有效候選人,當選“成功率”低於15%。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有效候選人產生後,要經過材料公示和投訴信處理、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選舉等流程,闖過“三道關”,纔有望獲得我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

據悉,目前人事關係在上海的兩院院士共18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75位。院士人數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