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的疾病與醫療(上)
《源氏物語》題材經常被運用在各種藝術創作,圖爲曾來臺展出的〈源氏物語-六曲雙屏風〉局部。(羅辛攝)
《源氏物語》主要描述主角光源氏,以及後代薰、匂宮的愛恨情仇,表面浪漫、風流、典雅,又呈現象徵多義的「もののあはれ」(物哀)美意識;然而,現實生活裡登場人物也難免生病,造成生病的原因是什麼?生病時,他們又如何治療呢?本文擬以幾位重要人物爲例,探看究竟。
一、源氏患瘧疾
〈若紫〉帖開頭描述源氏身患瘧疾,費盡心思找人念符咒、祈禱等,毫不見效。
有人提供資訊,北山某座寺裡的高僧非常靈驗,去年夏天瘧疾流行,大家念符咒無效,束手無措時,只有這個高僧很快醫好許多病例。
源氏於是到北山訪高僧。這帖的重點是描寫源氏如何與若紫相遇,關於如何治癒僅簡單描述:
「高僧年老體衰行動不便,卻勉爲其難爲源氏做護身的加持祈禱(注:密教藉着結手印,誦陀羅尼真言,向佛祈求。)。高僧誦《陀羅尼》(注:全名《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佛教密宗經典,主要內容是佛陀爲善住天子宣說禳災延壽之法,顯示尊勝咒之靈驗。)經的嘶啞聲音,從齒縫間流出,發音雖奇妙,反倒覺得尊嚴。
高僧治癒源氏瘧疾之後,臨別之際送源氏作爲護身的獨鈷(又曰獨鈷杵。真言師所用之金剛杵也。鈷爲股之借字,金剛杵之獨,頭謂之獨鈷,分爲三股,謂之三鈷,分爲五股,謂之五鈷,分爲九股,謂之九鈷。原爲西土之武器。獨鈷者,標幟大日如來獨一法界之智。)。同行的僧督把藥裝進琉璃壺,繫上藤和櫻的樹枝,贈送源氏。」
二、葵之上被生靈纏身
葵之上是源氏十二歲元服時「添臥」(侍寢)之人,亦即第一位正室。個性與源氏不合,源氏常藉各種理由不到葵之上家,左大臣想盡辦法留宿源氏。好不容易結婚第十年終於懷孕了。
然而,葵之上卻生病了。源氏請人做法事和祈禱。出現許多鬼怪和生靈,附身到靈童身上說出名字。其中,有一個怨靈無論如何不附身到靈童身上,片刻不離葵之上。
葵之上有時感到胸悶,極爲難受地掙扎着。
預產期還沒到,葵之上突然胎氣動了,覺得難過,於是請人做更有效的法事祈禱等。然而,執念最深的一個鬼怪附在身上,無論如何也不離開。道行高深的法師費了好大的勁,纔將它降伏。
鬼怪藉着葵之上之口說道:「不!不是這樣子的。我的身體很難過,所以希望祈禱能夠緩和一下,我絕非有意來這裡,只因憂思鬱結的人,靈魂脫離身體,飄蕩到這裡。」
說話的聲音跟樣子完全不像葵之上,完全換了個人。源氏仔細尋思,差一點叫出來,那不就是御息所的聲音嗎?源氏問道:
「話雖這麼說,我不知道妳是誰,請說出妳的姓名來!」
才這麼一說,她那樣子跟御息所完全一樣,源氏感到一悸。
另一方面,御息所回想自己靈魂出竅的情形,發現衣服沾染了祈禱時使用的芥子香氣,她覺得不舒服,於是洗頭髮、換掉衣服,然而芥子的香氣依然沒有消失,果然不是夢,是真實的。
葵之上雖然生下夕霧,但是健康並未恢復,二十餘日後,即秋天任命官吏的日子,葵之上又感到胸口疼痛難當,還沒來得及通知在宮裡的源氏,就斷了氣。
物語中,二次提到喝藥。顯然除了做法事祈禱之外,也有服用藥物。
三、藤壺中宮的亂倫、懷孕造成精神壓力
藤壺中宮與源氏,雖是繼母與繼子關係,年齡只相差五歲。源氏元服之前,桐壺帝特別交代藤壺要善待源氏,與源氏親近。
源氏聽說藤壺長得與已逝母親相似,自然喜歡到藤壺住處。
源氏元服(十二歲)之後,桐壺帝即嚴令禁止源氏再到藤壺住處。可惜,爲時已晚,源氏與藤壺已從母子關係逐漸發展成爲男女關係。
兩人什麼時候第一次在一起?《源氏物語》未見明言。然而,導致藤壺懷孕的,是有一次藤壺生病回孃家養病的時候。源氏日夜思念藤壺,纏着藤壺身邊的侍女王命婦,要她想辦法讓他見藤壺。
王命婦不知如何籌劃,用盡手段之後,終於讓二人相見了。
藤壺想起以前意外的、有如惡夢的幽會,成了後來片刻不能忘記的煩惱,暗下決心絕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如今又陷入同樣的困境,不知如何排遣。
即使如此,藤壺面對源氏的風情,仍然顯示出無可言喻的溫柔與真誠,依然保持高雅、端麗的姿態。
源氏希望這一夜能住在永遠不會天亮的黑暗山;然而,現實與願望相反,夏天的夜晚特別短,很快東方泛白,真有相見不如不見之感。源氏作歌:
「今夜相逢難再見,我願消失在夢中。」
源氏飲泣的樣子,藤壺深爲感動,於是答歌道:
「我倆話題傳後世,願在夢中永不醒。」
這是這一夜,藤壺懷孕了! 藤壺自知這是源氏的孩子,不敢讓桐壺帝知道,不知如何是好,煩惱無盡時。
後來順利產下一子,即爲後來的冷泉帝。
桐壺帝駕崩之後,弘徽殿太后掌權,藤壺很少到宮中,又記掛着自己的兒子,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源氏。而源氏對自己似乎還不死心,藤壺擔心與源氏私通事要是流傳開來,如何是好?尤其對東宮一定相當不利。甚至叫人做法事祈禱,讓源氏斷了對自己的情絲,想盡辦法避開他。
然而,源氏不知使用什麼法子,連侍女也沒有察覺,竟然偷偷潛入到中宮身邊來。
儘管源氏費盡口舌傾訴衷情,藤壺的態度更加冷漠,最後連胸口都感到疼痛。一整夜無法越雷池一步,源氏大爲失望,理性全失,即使天已亮也不想離開藤壺房間。
侍女們聽說中宮生病,趕緊過來探望,頻繁出入房間,源氏也嚇壞了,茫然之際,被人推進儲藏室,讓他躲着。
中宮悲痛焦急過度,心火上升,更加難過。她的哥哥兵部卿等都來探望,趕緊叫人請高僧來祈禱。
源氏從儲藏室出來,沿着屏風間的縫隙進入藤壺房間。最後忍不住,溜進藤壺的寢帳裡。藤壺從衣服的摩擦聲和薰香味,知道這是源氏,雖想逃走,無奈衣服和黑髮被源氏抓住,逃脫不了。
這件偷香事,前後歷經二夜一天,由於藤壺堅守陣地,源氏始終無法達陣,也不敢過分要求。天亮時候,目睹藤壺已呈半死狀態,又在王命婦的勸諫下,百般不願地離去。
源氏回去後,故意不寫信,連宮中和東宮御所都不去了。
藤壺中宮自那一夜之後,身體也不舒服。考慮到東宮,不宜和源氏有所隔閡,又擔心源氏因此厭世想出家,心頭壓力更大。
如何能擺脫源氏的糾纏,又能照顧到東宮?思來想去,最後下決心出家爲尼。
出家,是捨棄俗世生活,進入佛門,可以獲得精神的安定。
四、紫之上失去正室地位而生病
紫之上是藤壺之兄兵部卿的女兒,但生母非正式妻妾,由於無正式名分,鬱鬱寡歡,早逝。紫之上由祖母撫育,寄身於祖母之兄僧督的北山之庵。
源氏十八歲時患瘧疾,往北山尋求高僧治療時,邂逅年輕的紫之上。物語中稱若紫。
源氏隔着柴籬看到十歲左右的少女若紫,正向女尼哭訴着飼養的小麻雀被侍女放走了。書中描述若紫「相貌十分可愛,臉頰上流露出稚氣,天真無邪地用手把頭髮往上攏,露出的額頭,還有髮際都那麼可愛!源氏看得出神,心想長大了不知有多美呀,他查覺到其實女童跟自己無限思念的人極爲相似,被吸引的當下,眼淚不禁掉下來了。」
源氏向僧督及若紫的祖母提出想領養若紫的要求,被拒絕了。回京之後,還數次轉達這項希望。祖母逝世後,若紫從北山回到京城,過着寂寞的日子。源氏聽說若紫不久要回到父親式部卿身邊,棋先一着將若紫帶回家裡,讓她住在西之對。親自教導她琴棋書畫等各項藝能,培養成理想的女性。
源氏二十二歲時,正室葵之上逝世之後,與十四歲的若紫結爲夫婦,物語中稱紫之上。
源氏二十歲那年的二月,出席於紫宸殿舉行的櫻花宴夜晚,酒醉誤闖朧月夜的房間,二人發生一夜情。這下闖了大禍。原來朧月夜是政敵弘徽殿女御的妹妹。二人之間交往一陣子。後來朧月夜擔任朱雀帝的尚侍(注:地位與女御、更衣相當),雖深獲寵愛,卻仍然與源氏暗通款曲。朧月夜因病回孃家靜養,源氏逮到這個好機會,每晚都與朧月夜幽會。不巧,有天早上下大雷雨,無法外出,源氏只得留在朧月夜房間,被右大臣逮個正着。
弘徽殿女御知道源氏與朧月夜偷情,大爲震怒,準備利用此事將源氏置於死地。整個環境對源氏相當不利,只得選擇離開朝廷,到須磨暫避風頭。
兩年半後,源氏纔回到京城。這段源氏不在家期間,家中大小事務,全賴紫之上掌理。源氏家大業大,管理家務可不容易,由此可見紫之上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
源氏三十二歲時,建造象徵權勢的豪宅六條院,分春、夏、秋、冬四町,而以紫之上爲春町的主人,可見最受源氏重視。
源氏四十歲時,朱雀院之女、女三宮妙齡十四、五歲,下嫁當時已四十歲的源氏。那一年紫之上三十二歲。回顧從十四歲與源氏結婚,至女三宮下嫁爲止的十八年,紫之上一直居正室位置,而如今卻不得不讓位,真是情何以堪啊?
不僅如此,還得強顏歡笑,盡心盡力替源氏籌辦婚事,其內心的委屈與痛苦,不言可喻。因此有意出家,然源氏不準。
紫之上病發時的症狀,物語中寫道:「感到胸口疼痛難過」、「發燒,身體燙如火」。
對於紫之上的病如何治療呢?
「源氏擔心不知會怎樣?他開始要人做無數次的祈禱,祈求疾病痊癒。又找來僧侶做法事。紫之上說不出哪裡不好,只覺得非常難過,胸口疼痛。」
雖然做了無限次的法事祈禱,一點也不見效。
身上究竟哪裡不好呢?也無法明確說出來。身體卻一天比一天衰弱。有一次紫之上暈過去,大家以爲已經斷氣了,祈禱壇拆毀,僧人準備離去,源氏接到報告趕過來,又將道行高深的法師全部召集過來。「僧人們頭冒黑煙,振作精神拚命地祈禱。」
或許源氏的悲傷感動了神明,鬼怪附身到一個小女孩身上開始大喊大叫之間,紫之上終於醒過來。
女童的樣子跟以前葵之上逝世時的鬼怪一模一樣,就是從前六條御息所的樣子。這是御息所的死靈作祟。
紫之上覆蘇之後,源氏又增加新的祈禱,又想借着受戒的功德,或許能治癒她的病,便用剪刀將她的頭髮剪下少許,讓她接受五戒。
源氏爲了替鬼怪的罪障贖救,每天誦法華經,接連幾天舉辦莊嚴的法事。紫之上枕邊附近,也有僧人晝夜不斷念經。
除了祈禱、做法事、唸經之外,物語中提到「振作起精神,喝了些湯藥的關係,時序進入六月之後,有時還能擡起頭來。」
自從那次大病之後,紫之上的身體極爲衰弱,說不出哪裡特別不好,卻是常常生病。長年累月,經常如此,身體逐漸衰弱,毫無恢復跡象。
舉辦晝夜不停的誦經會和法華經的讀經,祈禱不間斷。然而,這種祈禱絲毫不見功效。
到了夏天,紫之上熱得快暈過去的次數變多了。身體沒有哪個地方不好,卻是一直衰弱下去,也看不出她特別痛苦的樣子。
那年的秋天終於來臨了。紫之上的精神似乎稍微好轉,但很快又回到原來的樣子。明石中宮到西之對來,向紫之上辭行,二人互贈和歌,紫之上比平常更加衰弱。臨終的一幕:
「府邸很快擠滿了無數要派去請誦經僧人的使者,喧鬧異常。
以前有過暈過去又醒過來的例子。根據那時的經驗,源氏懷疑又是鬼神作祟,徹夜舉行祈禱等,使盡各種辦法。然而,終究無效,天快亮時,終於斷氣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