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豔羨“杭州六小龍”,南京深圳們不如關心這三件事|壹快評

近期,國內多個以科創爲重的城市,似乎陷入了一種相同的焦慮。大家紛紛在反思討論:爲什麼DeepSeek(深度求索公司)沒有誕生在我們城市?

作爲一款現象級的人工智能應用,DeepSeek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而取得類似成就的前沿科創企業,杭州近幾年涌現出了一批。其中最耀眼的6個,包括DeepSeek,在蛇年春晚上表演機器人的宇樹科技,《黑神話:悟空》的製作公司遊科互動等,被譽爲“杭州六小龍”。

討論最熱烈的城市當屬南京和深圳。前者由江蘇官媒提出了“靈魂三問”,後者則被網民熱議:在科創方面是否將很快被杭州超越。令深圳人頗爲在意的一點是,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是從深圳大疆離職去杭州創業的;遊科互動則是註冊在深圳,實際運營在杭州。

在各種論點中,最常見是這幾個:杭州的科教實力雄厚,科研人才衆多;杭州重視基礎研究,敢於持續大手筆投入;杭州政府服務意識強,辦事效率高,創新創業環境友好。

對此,筆者近期交流的多位政商學界人士也普遍認同。但他們同時指出,這些其實並非杭州獨有的優點,許多城市都具備;具備這些優點也不代表就能在短時間內收穫“幾小龍”,創新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這些人士的共識是,其他城市見賢思齊,重要的不是學習杭州的什麼先進做法,而應該關注一些事關創新創業的社會基礎層面的問題。歸納下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一個地方社會是否具有普遍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氛圍,是否倡導企業家精神,地方政府是否具有持續改革的意識和勇氣。

改革意識、企業家精神是推動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主流價值觀應始終鼓勵推崇。近幾年,在政府層面,一些地方表現出改革步伐放緩甚至停滯,地方領導樂做“太平官”的傾向;在民衆層面,一些地方“考公考編”熱持續升溫,像2025“國考”報名總人數就再創新高,廣東、江蘇等地長期成爲“考公”大戶。當然,改革並非一味求快求大爲好,“考公考編”與參與創新也並不矛盾。但需要警惕的是,這是否折射出社會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退化的危險?

幾年前,深圳一位退休前領導在跟筆者交流時,曾對深圳改革步伐放緩、創新力度減弱表達擔憂。這雖然只是個人觀點,但也說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感受。鼓勵創新創業是全社會的事,經濟發達地區資源更多,市場空間更大,更應大膽行事。如果這些地方的改革都裹足不前,年輕人變得更傾向於“進體制”,那可不是好消息。

第二個需要關注的是,公共資源是否公平地配置於不同性質、不同體量的市場主體。換句話說,政府是否能做到對國企民企、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一視同仁,避免資源因“非市場原因”過於集中於國企和大企業。

深圳、杭州等經濟活躍城市早已雄辯地證明,民企、中小企業是創新活力的不竭源泉,積極擁抱它們是毋庸思索的明智選擇。這方面全社會已經形成高度共識,但共識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具體實踐中。比如,很多地方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會予以獎補,操作中不妨自我檢討,是否做到了讓民企、中小企業和國企、大企業的申領難度、申領標準完全一致,而不是設置隱形障礙,厚此薄彼。這點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敢拍胸脯說做到了。

第三個需要關注的是,地方政府是否始終致力於打造一個宜業、宜居的大環境,讓創/從業者能安心創/從業。

城市是工作之地,更是棲息之所,只有讓人待得舒適,才能幹得舒心,幹出成績。遊科互動創始人馮驥在解釋爲什麼把團隊放到杭州時說,“節奏沒有深圳那麼快,房價也不太高,大家能夠耐得住性子”。這句話可謂戳中了深圳的一大痛點。

最近十來年,深圳的房價收入比一直居高不下。諸葛找房數據顯示,2023年,在100個重點監測城市中,深圳的房價收入比以35.5居首,是第六名杭州(19.6)的1.8倍。而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當年深圳、杭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76910元、73797元,前者僅爲後者的1.04倍。對比之下,哪裡更“居不易”,一目瞭然。

宜居的要求不單指住房,還包括安全、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這些都離不開政府作爲。在發展爲先的敘事邏輯下,地方政府普遍更關心GDP、招商引資、產業發展、財政收支等宏觀情況,卻容易忽略包括創業者在內的常住市民的微觀感受。這種習慣性做法有點本末倒置,長此以往受到反噬也不奇怪。這方面,杭州可能是一個正面例子,值得其他城市研究借鑑。

綜合筆者交流的各界人士觀點,“管好”以上三點,纔是地方政府涵養創新土壤、激發創新活力的當務之急。其他的都急不來。另外,大家還普遍認爲,創新的賽道有無數條,每個城市都可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定位去選擇突破方向,而不必今天羨慕這個、明天學習那個。創新也不是一座城市的獨角戲,各城市應協同互補,共同走出一條中國式創新之路。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