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車企下場攪局!AR HUD行業競爭邏輯「生變」
繼小鵬與華爲聯手開發HUD之後,又一家車企宣佈自研AR HUD產品。
近期,零跑汽車宣佈全域自研的第三代AR HUD即將在全新C11量產上車,採用了影院級別的DLP技術,亮度超過16000nit,畸變小於1%,解決了強光下清晰度和雜散光等問題,在雨雪、大霧等天氣下也可以使用,即便用戶佩戴雷朋、Oakley等主流品牌太陽鏡時,AR導航信息依然清晰可見。
據瞭解,零跑從2019年開始開發AR HUD產品,做到了從光學引擎設計、圖像生成芯片的驅動到系統的“全域自研”。
在這背後,市場上大多數AR HUD產品在虛實融合的精準度、畫面穩定性等方面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如何通過車端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與預測算法,並且基於整車姿態捕捉、延遲補償等算法能力提升,進一步提升AR顯示與真實場景的穩定貼合,已經成爲提升AR HUD交互體驗的核心關鍵。
事實上,不僅僅是車企,還有越來越多傳統汽車零部件廠商將AR HUD納入業務拓展範疇。比如星宇股份、華域視覺、航盛、聯合汽車等均已經入局AR HUD領域。其中,華域視覺憑藉自身在光學技術的積累,強勢切入AR HUD市場,其新一代AR-HUD產品擁有高達10000尼特的峰值亮度、15°×5°的超大視場角以及10米遠的虛擬成像距離。
很顯然,伴隨着車企、顯示面板廠、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燈飾廠商等多元勢力的持續,AR HUD市場競爭將進一步深化。有業內人士表示,AR HUD市場已經進入“技術競速+生態重構”的新賽段。
01 AR HUD市場上演“多方會戰”
一場關於AR HUD的技術創新與體驗升維競賽,已經悄然拉開帷幕。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瞭解,國內外供應商正在加快推進AR HUD、P-HUD(全景式HUD)、光波導HUD等新一代產品的規模量產,以推動HUD向更高清晰度、更大FOV、更好體驗感方向演進。
在這其中,法雷奧推出的Panovision(P-HUD)全景顯示產品採用了虛擬懸浮成像、分區調光顯示等創新技術,實現了長度超過1米的超寬全景顯示屏,橫跨前風擋底部的兩端。同時,該P-HUD還具備超視網膜級高清顯示(對比度可達5000:1),高亮度(入眼亮度可達1000 cd/平方米)等優勢,使得座艙內所有成員可以同時享受卓越的視覺畫面,且畫面質量幾乎不受外部環境光影響。
據瞭解,法雷奧P-HUD產品依託集成在儀表盤中的高效顯示屏,將擋風玻璃轉化爲一塊動態交互式顯示屏,將關鍵信息無縫融入駕駛員的視線範圍,實現直觀、便捷的信息獲取。
據介紹,法雷奧僅用6個月便完成了該P-HUD系統的開發與驗證。目前,法雷奧宣佈其全景擡頭顯示(P-HUD)已經拿下了中國頭部車企大單,預計在2026年啓動首批量產。
法雷奧認爲,PHUD與AR-HUD正走向融合互補,未來將發展爲全擋風AR-HUD,而Mini LED背光、全息光學薄膜(HOE)等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優化能耗與顯示效果。
與此同時,以京東方、天馬爲代表的顯示面板廠商也在加速推動HUD產品的創新升級。比如天馬近期發佈了光場3D AR HUD,利用先進的3D圖像生成單元(PGU)與2D增強現實(AR)HUD平臺相結合,可提供逼真的3D場景和自然的深度感知效果。
此外,天馬還推出了8英寸IRIS HUD,峰值亮度超過10000nits,入眼亮度超過1300nits,即使在陽光直射下,關鍵行車信息也能清晰可見。據瞭解,這也是業界首款具有最高PPI(167PPI)的Micro-LED P-HUD(全景式擡頭顯示),能夠將導航、車速等關鍵駕駛信息直接投射到擋風玻璃上,爲駕駛者提供更安全、更專注的顯示方式。
衆所周知,此前已經量產上車的AR HUD普遍還存在看不清、眩暈、信息貼合度差等問題,用戶真實體驗較差。對此,睿維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維視”)創始人及CEO鄧遠博也直言:“過去幾年,各大HUD廠商都想辦法將FOV、VID的尺寸做大。然而,到現在爲止,AR HUD尚未與W-HUD在交互體驗、顯示效果等方面拉開明顯差距,並且缺乏一個特別明顯的殺手鐗功能。”
鄧遠博認爲,AR HUD將從“參數導向”轉向“交互體驗導向型”時代。只有實現AR HUD在交互體驗、體積、成本的多方面突破,才能更好推動AR HUD走向“標配”時代。
睿維視通過自研的平行矢量(Parallel Vector)無重影技術推出了無楔形膜、無重影HUD,通過自由曲面與光學系統設計,對光機出射光線的矢量平行度進行調節,從而實現了基於普通風擋的高清無重影HUD功能。據介紹,無楔形膜HUD相比傳統有楔形膜HUD方案,可以實現HUD系統成本的大幅降低,根據車型不同,預計可實現綜合降本300-1200元,更好地推動HUD技術的普及。
在鄧遠博看來,AR HUD要實現交互體驗突破,最爲核心的關鍵就是算法的突破。因此,睿維視還在鑽研AR融合算法以及3D HUD技術。
總體來看,AR HUD的技術門檻橫跨光學設計、顯示芯片、AR 渲染、車規集成等多個領域,這爲不同背景的玩家提供了差異化切入路徑,也讓市場競爭呈現出“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特點。
02 行業競爭邏輯“重構”
業內人士一致認爲,AR HUD 行業已經進入了關鍵轉型期,行業競爭邏輯已經從單點技術突破,全面轉向依託生態協同的體系化創新時代。
過去幾年,爲了實現更清晰、更大尺寸的虛擬圖像顯示畫面,產業鏈不同企業圍繞光學、顯示、算法等核心技術尋求自身的優勢與突破。在上述背景之下,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合作相對較少,大多數處於各自爲戰的狀態。比如光學組件供應商專注於光學技術的提升,軟件算法廠商致力於算法精度與效率的改進。
然而,AR HUD並非孤立存在的硬件,其體驗優劣取決於與智能座艙、ADAS 系統、地圖等的深度協同。正如鄧遠博所言:“做好 AR HUD 的用戶體驗,需要整個生態系統上下游的全方位協作,從上游光機廠商、HUD 供應商,到 OEM、地圖廠商、ADAS 廠商、傳感器廠商,缺一不可。”
而水晶光電相關負責人也表示,AR HUD要實現更優的AR沉浸式交互體驗,不僅需要從HUD硬件、軟件算法、人機交互等層面進行全面優化,還需要打通ADAS系統、智能座艙系統的數據。
水晶光電擁有20年的光學技術沉澱,是國內首批實現AR HUD大批量生產的廠商,具備顯著的先發優勢。目前,水晶光電的AR-HUD產品已在紅旗 EHS9、長安深藍 SL03、長安深藍 S7 等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出貨,並且還已經進入了海外主流車企供應鏈體系。
同時,水晶光電將基於Lcos技術路線不斷在光學設計優化方面下功夫,大幅提升顯示畫質,同時拓展布局斜投影AR HUD,打造具有真實3D空間感的AR HUD體驗。
很顯然,AR HUD行業競爭不再是單一企業的“獨角戲”,而是產業鏈共同體的“交響樂”。在技術迭代與價格戰的雙重驅動下,AR HUD行業洗牌已經箭在弦上。
過去幾年,AR HUD市場猶如一塊巨大的蛋糕,吸引了外資巨頭、傳統座艙Tier1、光學廠商、初創公司等各大領域企業的紛紛加入。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涉足AR HUD業務的企業已經超過40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有行業人士表示,預計2025年開始,HUD行業將進入大洗牌階段,部分HUD廠商將因資金鍊斷裂等原因退出市場。一方面,爲實現更清晰、更大尺寸的虛擬圖像顯示,企業需在光學設計、顯示技術、算法優化等多領域持續創新,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資金進行技術攻關。
另一方面,AR HUD 需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深度融合,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工作,這要求企業具備跨領域技術整合能力。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瞭解,不同車企對AR HUD在功能、外觀、尺寸等方面需求各異,ARHUD供應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定製化研發生產,這使得AR HUD生產成本大幅上升。有行業人士直言:“如果一款車型的銷量無法達到8-10萬臺,HUD廠商很難收回研發成本。”
因此,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協同,AR HUD 行業的競爭邏輯重構,本質上也將導致市場格局進一步集中化,頭部企業憑藉在技術、成本、市場等多方面優勢,市場份額將持續擴大。有企業人士表示,“誰能夠做到效率最大化,並且具備整合能力與創新能力,誰就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