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我國首個自製衛星星系「福衛八號」起運美國 總統命名「齊柏林」

賴清德總統(左六)上午親臨起運典禮,盼望延續已故導演齊柏林「看見臺灣」的精神,讓關懷飛得更高、看得更遠,繼續守護臺灣、觀照世界。記者季相儒/攝影

我國第一個自主研製的衛星星系「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正式邁出重要一步。其中首顆光學遙測衛星 FS-8A 今(7)日自新竹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將運往美國,預定於今年第 4 季升空。賴清德總統上午親臨起運典禮,並宣佈將這顆衛星命名爲「齊柏林衛星」,盼望延續已故導演齊柏林「看見臺灣」的精神,讓關懷飛得更高、看得更遠,繼續守護臺灣、觀照世界。

「福衛八號」星系共由 8 顆光學遙測衛星組成,其中 6 顆具備 1 公尺原始解析度,另 2 顆則爲小於 1 公尺的超高解析度衛星,將自 2025 年起陸續發射,預計於 2031 年完成星系建置。與 2017 年升空、解析度 2 公尺的「福衛五號」相比,福衛八號不僅成像更清晰,採星系運作後也能大幅提升地表影像取得頻率。

賴清德總統致詞時表示,在今年 5 月視導福衛八號整備進度時,便決定以「齊柏林」爲首顆衛星命名。齊柏林導演以空拍影像記錄臺灣,喚起社會對環境的關懷,如今這份視野將隨衛星升空延伸至太空,成爲守望臺灣的「眼睛」。未來福衛八號星系所提供的資料,將廣泛應用於國土規畫、農業監測、災害應變及環境保護等領域,提升民衆生活福祉並強化國家韌性,協助臺灣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地緣風險等挑戰。

除了主要的遙測任務外,「齊柏林衛星」亦搭載由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隊研發的科學酬載「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及「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可用於閃電與電離層相關研究,包括觀測電離層及探究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的起源與觸發機制。

「齊柏林衛星」將部署於距離地表 561 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並透過地面超解析度(Super Resolution)影像處理技術,實現小於 1 公尺的超高解析度。待整個星系建置完成後,將具備每日多次重訪能力並涵蓋全球,滿足即時性衛星影像需求,標誌着我國太空科技自制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賴清德總統致詞時表示,在今年 5 月視導福衛八號整備進度時,便決定以「齊柏林」爲首顆衛星命名。記者季相儒/攝影

賴清德總統(左六)上午親臨起運典禮,首顆光學遙測衛星 FS-8A 今(7)日自新竹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將運往美國,預定於今年第 4 季升空。記者季相儒/攝影

我國第一個自主研製的衛星星系「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正式邁出重要一步。其中首顆光學遙測衛星 FS-8A 今(7)日自新竹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將運往美國,預定於今年第 4 季升空。記者季相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