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制衛星「福衛八號」啓航!84%元件來自本土 供應鏈曝光

國家太空中心7日舉行福衛八號第一顆衛星從新竹國家太空中心起運活動,第一顆衛星將於今年搭乘SpaceX火箭自美國加州發射。(趙雙傑攝)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臺灣第一個自制衛星系--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規劃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其中,第一顆(FS-8A)今(7)日正式從新竹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搭機送往美國加州。裡面的關鍵元件有84%國產,自制率創下新高,包括芳興、原相、保勝光學、漢翔工業等十餘家臺灣供應鏈,共同協助國家計劃參與這一波太空兆元商機。

總統賴清德上午親自蒞臨起運典禮時表示,他在今年五月視導福衛八號整備進度時,不假思索就把這個第一顆衛星命名爲「齊柏林衛星」,希望透過這顆衛星的鏡頭,讓世界再度「看見臺灣」,也希望能讓齊導演的關懷,飛得更高、看得更廣,繼續守護臺灣。

典禮也邀請已故齊柏林導演的家人包括齊柏林母親、太太到場,齊柏林兒子齊廷洹也以「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身份見證。

齊廷洹相當激動地說,父親在生前,逢臺灣重災如莫拉克風災就透過影像協助救災,這顆衛星不但獲得總統以爸爸的名字命名,還能透過衛星更廣泛地應用在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與環境保護,顯示爸爸的使命透過科技更能延伸。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也表示,福衛八號包含6顆原始解析度1米的光學遙測衛星、以及2顆原始解析度小於1米的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整個系統的完成,更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臺灣隊」故事。

《財訊》雙週刊指出,其中包括:光學鏡片、復材結構、天線到推進、姿勢與軌道控制系統(AOCS)、GPS接收機等關鍵元件,均由國內產學界自主研製,佔整體關鍵元件比率高達84%。據估計,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達1.8兆美元,福衛八號自今年起逐年發射,預計平均一年發射一顆,至2031年布建完成,代表這些廠商也將藉由自身技術與國家太空計劃累積產學能量、取得飛行履歷,共同進軍這個兆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