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覓年報|金地集團:繼續非主流速成,預付款成謎,淨利潤裡有故事

文/鷹覓君

其實在地產界,當下最颯的管理層不是萬科,而是金地集團。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層無不以追求最大化的自由度爲目標。大股東干預越小,管理層的日子越滋潤。

萬科曾經躺在這樣的好日子上過了14年。如今,鬱亮頭頂上的深鐵,遠不像過去的華潤那般佛系。

相比萬科,金地管理層才真正達到了放飛自我的境界。

金地第一大股東是生命人壽,持股高達29.83%。一般情況下,這是外來大股東持股的最高上限,剛好止步於發起要約收購,坐到此位置,基本就到了能頤指氣使的地步了。

但這哥們很有意思,手裡抓着這麼多金地股票卻表示,自己是純粹的財務投資者,不參與管理,並且只往董事會派了一名董事。

對此,金地管理層大張旗鼓地宣稱:公司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際控制人。

陽光城的林騰蛟估計羨慕死金地了。當初泰康只拿了陽光城14%的股份,就往董事會派駐了兩名董事,業績不達標還拍桌子,甚至驚世駭俗地將內部矛盾公開化。

然而,險資終究是險資,對現金流的飢渴始終是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如果金地不能執行每年的大筆分紅,接下來,生命人壽的翻臉速度應該不會比泰康慢。

在2021年的行業大考面前,金地之所以沒重複陽光城的命運,當然離不開平時的謹慎和自律,但這不等於說公司就是一個優秀的企業。

一直以來,金地運營層面的效率缺陷和投機心態,可能依然是阻擾公司真正壯大的干擾因素。

這在2021年年報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淨利潤背後的故事

最近這幾年,金地活得其實很惶恐,因爲公司一直以營業成本增長遠高於營業收入增長的彆扭姿態,來展示成長曲線。

數據來源於雪球財經 製圖:鷹覓房產

這也就意味着,公司越來越不賺錢了。但是,外界看到的情況是,公司業績表現雖然不是太惹眼,但總體還算過得去,至少沒有出現斷崖式大跌。

下面是公司近五年來的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表現:

數據來源於雪球財經 製圖:鷹覓房產

從上面這張圖,比較一下再上一張的成本圖,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金地究竟怎樣做到了成本大增而淨利潤沒大跌的?

答案是靠三個渠道——投資收益、投資物業和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2021年,金地的投資收益達到了驚人的72億,同比增長88%。另兩項,投資物業和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一共達到了18億,同比竟然增長228%。

這些收益加總起來一共是90億,佔到了稅前利潤總額158億的57%,超過了一半的水平。

如果這些高成長收益,真的是靠公司實打實賺來的,那麼金地的未來可以說一片坦途。可惜的是,這其中一部分是靠財技獲得的。

下圖是公司的投資收益明細:

圖片來源於公司年報

由上圖可以看到,在高達72億的投資收益中,除了第一項權益法下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44億,是公司實打實的投資收益,其他項都是非經常性損益,其中更有25億來自股權重估收益。

之前鷹覓君曾寫過金地的這部分牽強收益。

股權重估收益是公司在買賣股權時,剩餘股權的溢價收入。打個比方,之前用100塊錢買了100股股票,每股1元,現在要賣出去30股,只是現在股價漲成3塊錢一股了,那麼剩下的70股,理論上就賺了70X(3-1)=140塊錢。

這種收益不落地,屬於紙面富貴,而且是非經常性損益,因爲沒有一家實業上市公司能將股權重估收益作爲一項長期營生,但金地做到了將其堂而皇之地計入了經常性損益。

這部分收益佔到了稅前總利潤的16%。反過來看,如果將這部分收益從實際收益中扣除,金地的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會難看到何種地步?

除了水分很大的投資收益,另外的投資物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15億,雖然有第三方評估機構報告背書,但這種機構作爲公司乙方,最後數字很大程度上與管理層的預測和判斷有關。

按照地產公司的常規操作,這部分收益經常起着調節利潤的作用,往年審計師對這種行爲大都包容,但經過去年的行業暴雷事件後,今年的年報審計,這一塊成了審計師和公司爭執的焦點,爲此一些地產公司不得不臨陣更換會計師事務所。

金地於此的收益能順利通過審計師審覈,大概率還是和公司未暴雷的現狀有關,但這不代表不存在利用財技調節利潤的可能性。

除了投資物業,其他一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3億,則來自地產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這部分業務由於缺乏市場參照價格,一般情況下是按照權益法下的參股公司來操作,但公司依然將其計入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賦予了其多種業績呈現的可能。

總的來看,金地這幾年的地產業務雖漸顯頹廢,但在財技的潤澤之下,總體業績依然說得過去。

其實,險資入股上市公司,並不在意表面上花裡胡哨的利潤數字,最在意的還是能按時獲取分紅。

當然,金地這些年圓滿完成了這一任務。從2017—2020年這四年,金地共實現現金分紅113億,佔到了歸母淨利潤總額354億的32%,應該說不負險資厚望。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公司淨利潤含金量的窘況。

上面說到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給金地帶來了增量利潤,並且佔到了稅前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其實表面繁榮的背後,這些收益並沒有帶來多少現金流,只是數字上的繁榮而已。

從現金流量表上看,公司在投資收益項下真正的現金流只有區區9.4億,與利潤表裡的72億相去甚遠。

圖片來源於公司年報

此外,來自投資物業和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更是不帶來一分錢現金流的收益。

量化一下,2021年金地的稅後淨利潤是130億,但裡面真正的現金只有94億,淨利潤現金比率只有72%。

一般情況下,淨利潤現金比率小於80%,便說明了淨利潤現金保障能力不佳。

預付賬款成謎

2021年,金地支付的預付賬款又增長了22%,由2020年的16億,增長到了19.3億。實際上,最近這幾年公司預付賬款增長一直很快,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還不到6億。

數據來源於雪球財經 製圖:鷹覓房產

一般情況下,房企預付款構成的大頭都是拍地押金,付款對象大都是地方政府,像下圖保利發展這種,是房企典型的預付款結構:

圖片來源於公司年報

但是,金地就很不一樣,它的預付款大頭都是清一色的供應商:

圖片來源於公司年報

從上圖可以看到,前兩大供應商就佔到了總額的36%。

2021年是很多房企噩夢般的一年,現金流比金子都金貴。房企拖欠供應商貨款成爲常態,由此導致數不清的供應商破產倒閉。去年,像索菲亞、金螳螂這樣的頭部企業,都因爲房企回款問題遭受了業績重挫。

上文鷹覓君分析了,金地的現金流一點都算不上寬裕,但還是做到了提前付款供應商。

不僅如此。

金地的預付款中,有一家超過一年未執行的供應商。

上圖來源於公司年報

從中可以看出,這個供應商是一家媒體,負責金地的推廣服務業務。媒體合作,先交了2500萬再推廣,堂堂一個甲方居然卑微到這種地步了。而且,人家收錢超過了一年,還沒完成推廣服務,這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媒體呢?

金地在預付賬款上面的操作,令人疑竇叢生。

在上市公司財務方面,預付賬款項目是利益輸送的重災區,屬於監管機構稽查最嚴的範圍。

依舊癡迷規模

經過2021年的行業大劫後,幾乎所有房企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按下一味追求規模的停止鍵,將重心轉移到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益上來。

金地顯然沒打算這麼做。在2021年,公司一方面縮減或控制自己的權益拿地金額,另一方面繼續加大合作投資,準備加速提升公司規模。

下面是金地近五年來存貨和對外投資合作增長率比較圖:

數據來源於雪球財經 製圖:鷹覓房產

可以看到,這些年的大部分時候,金地對合聯營企業的投資幅度,遠超存貨增長率,並且在2021年還有明顯加速跡象,二者出現了劇烈分化。

這種做法在“2021年後房企時代”,顯得那麼非主流。

一直以來,金地都是合作開發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通過小股操盤、加大投資合聯營企業等方式,公司只用了四年時間便跨越了2400億規模,行業排名也因此迅速躥升。

種種跡象表明,金地還將採取這種浮誇方式追求規模增長。如果公司將提升規模的勁頭,專注於真實的淨利潤增長的話,那必定是個不錯的未來。

小結:

在管理層實質控制下,金地選擇了通過加大合作的方式來躥升規模,但帶來了營業成本驟增的問題。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但越來越不賺錢,只能通過財技來增厚利潤,但這不能改變現金流困頓的窘境,再加上在預付款等其他方面的現金流漏出,這讓金地走上了浮誇式的增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