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電信業者Vodafone測試AI虛擬代言人 廣告產業AI化再起爭議
英國電信業者Vodafone近期曝光一支全新廣告,主角並非以真人演出,而是由生成式AI打造的虛擬女演員擔任。雖然整體視覺仍可看出破綻,例如髮絲細節不自然、臉部痣會隨場景移動、肢體動作與語調略顯僵硬,但這仍然象徵大型品牌業者正式將AI虛擬演員引入商業廣告的試驗階段。
Vodafone在迴應外界質疑時強調,這僅只是一次測試,目的是「嘗試不同風格的廣告形式」,並且指出AI應用已經深入日常生活,因此品牌也希望藉由此方式探索未來行銷可能性。
廣告產業的「AI探路」
事實上,這並非Vodafone首次嘗試AI廣告,早在去年就曾推出一支完全由生成式AI製作的短片,雖然因畫面品質不佳而引發爭議,但也反映出品牌業者對於AI行銷技術應用的高度關注。
與此同時,社羣平臺上也逐漸充斥着AI生成的虛擬網紅與數位代言人,從TikTok到Instagram,許多帳號背後並不存在真人,而是由演算法設計並持續更新的「虛擬形象」。
而這樣的趨勢正在挑戰傳統廣告產業,品牌能否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快速推出大量「看似真實」的廣告內容,將是AI行銷的主要驅動力。
從創意到真實性的矛盾
然而,AI廣告的出現也帶來倫理與信任問題,當觀衆無法第一時間判斷影像中的人物是否爲真人,廣告的真實性與透明度將會成爲爭議焦點。對消費者而言,若品牌過度依賴AI虛擬演員,可能削弱觀衆的情感共鳴,甚至造成信任感流失。
同時,這也對廣告產業工作者產生影響。若品牌開始選擇以AI虛擬角色取代真人模特兒與演員,未來演藝人員與相關工作者的需求勢必受到衝擊,廣告製作供應鏈也可能被迫重組。
對臺灣與亞洲市場的意涵
從臺灣或亞洲市場來看,這類AI廣告嘗試將加速「數位人」的商業應用。臺灣近年已有企業在客服、電商直播與企業簡報中導入AI虛擬主播或AI角色,與Vodafone此次實驗方向不謀而合。
然而,亞洲消費者對於「廣告真實感」與「品牌誠信」的要求相對敏感,因此未來若臺灣電信或科技品牌跟進,勢必需要在技術應用與品牌信任之間找到平衡。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