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學家研發2D材料“埃級”芯片 | 每日全球科技要聞

▌印度科學家研發2D材料“埃級”芯片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30名科學家團隊向政府提交提案,擬利用石墨烯等二維材料開發埃米級芯片,尺寸較當前最先進3納米芯片縮小10倍。該項目申請5年60億盧比(約合5.2億元人民幣)資助,旨在突破硅基半導體限制,推動印度在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芯片領域的自主創新。

▌CSET揭示生物學研究中的人工智能方法

美國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分析2010-2024年2.9萬篇交叉研究論文發現,分類、診斷和圖像分割是AI在生物醫學領域三大主要應用,卷積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爲最常用技術。研究還發現計算機視覺在細胞生物學等影像依賴型領域應用突出,而蛋白質結構預測等非影像領域則採用不同技術路線。該研究證實AI正系統性解決生物醫學研究的核心分析挑戰。

▌韓國研究團隊突破視網膜再生技術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研究團隊與生物科技公司Celliaz合作,利用抗PROX1抗體阻斷視網膜再生抑制因子,首次在哺乳動物中實現視網膜神經長期再生並恢復視力。該療法在視網膜色素變性小鼠模型中效果持續超過六個月,預計2028年開展臨牀試驗。

▌美國四大科技巨頭面臨反壟斷監管

美國監管機構正對谷歌、Meta、蘋果和亞馬遜展開全面反壟斷調查。最新裁決認定谷歌非法壟斷數字廣告市場,操縱廣告交易系統損害出版商和消費者利益。Meta因社交媒體壟斷被起訴,蘋果應用商店政策和亞馬遜商業行爲也遭調查。這些案件標誌着全球科技監管進入新階段,可能重塑行業競爭格局,爲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和更低價格。

▌日美合作開發全球首款嗅覺機器人

日本服務機器人龍頭ugo與美國Ainos公司合作,將AI Nose氣味識別系統首次集成至商用級仿人機器人,結合氣體傳感器陣列、信號處理與AI算法,賦予機器人類人嗅覺能力。該系統可用於檢測感染、氣體泄漏等,有望在醫療、安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智能化升級。

▌美國科技併購市場受關稅衝擊陷停滯

TechCrunch報道,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科技併購交易達205宗,包括谷歌32億美元收購Wiz等重大案例。但特朗普政府宣佈全面加徵關稅後,科技股暴跌導致併購活動驟停。儘管關稅政策暫緩90天,但估值波動使大型科技公司暫停收購,僅資金充足的AI企業及融資困難初創公司維持交易。

▌美創投市場今年新增19家科技獨角獸

TechCrunch利用Crunchbase和PitchBook的數據分析發現,截至2025年3月底,美國新晉獨角獸企業共19家,涵蓋醫療、AI、航天、消費品等領域,包括Celestial AI、Abridge、Olipop與Loft Orbital等,儘管融資環境緊張,資本仍青睞具技術突破與增長潛力的企業。

▌法國公司研發微型機器人突破腦部腫瘤治療瓶頸

法國初創公司Robeauté開發出一款米粒大小的神經外科微型機器人,可通過旋轉硅膠環以3毫米/分鐘的速度進入大腦,避開高風險區域,對無法手術的腦腫瘤實現微創穿刺。機器人配備MRI與AI路徑規劃系統,已獲2700萬歐元(約合2.1億元人民幣)融資,臨牀試驗預計2026年啓動。

▌日本研發全球首套無人機引雷發電系統

日本NTT與富士通聯合研發全球首個無人機引雷系統,在300米高空成功觸發人工閃電並承受150kA電流(自然閃電5倍)。該系統防護籠覆蓋率達98%,可精準控制雷擊位置,未來將用於城市防雷和閃電能源利用,預計每年可減少日本7-14億美元雷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