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實現“無條件量子加速” 跨越量子計算聖盃 | 每日全球科技要聞
▌丹麥諾和諾德基金會2025年挑戰計劃資助九個國際科研項目
諾和諾德基金會2025年挑戰計劃向九個創新項目提供總額4.79億丹麥克朗(約合5.43億人民幣)的資助,涵蓋生物製造異質性、異位脂肪與心臟代謝疾病、傳染病與心臟代謝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
▌新加坡科學家提出實用量子傳感協議,達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協議,通過“往返演化”實現始於穩定態、結束於穩定態,利用量子共振將量子費舍爾信息(QFI)實現與粒子數和測量時間平方增長的海森堡極限縮放,並在存在馬爾可夫噪聲時保持魯棒性。該方案適配現有捕獲離子或冷原子量子硬件,無複雜態製備,爲實用抗噪量子傳感技術鋪路。
▌美國科學家構建AI與自動化融合平臺高效改進工業酶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團隊將AI模型與iBioFoundry自動化平臺結合,建立“設計—構建—測試—學習”閉環體系,顯著提升兩種關鍵工業酶性能。該系統通過AI推薦序列變體,自動構建並表徵蛋白,再反饋優化迭代,形成可推廣服務平臺,助力藥物開發與生物製造創新。
▌美國科學家實現“無條件量子加速”跨越量子計算聖盃
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IBM Eagle量子芯片,在“猜測模式”問題上首次實現無假設、指數級加速,明確展示當前量子機已在特定任務超越最強經典計算機,標誌“量子擴展優勢”轉爲現實。該成果雖暫未具現實應用,但爲後續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英國科學家建模蜜蜂飛行感知機制,或重塑AI與機器人設計
謝菲爾德大學研究揭示蜜蜂通過飛行動作優化視覺輸入併產生高效識別信號,研究團隊成功構建“數字蜜蜂大腦”模型,顯示生物運動可替代高算力識別環境特徵,或爲新一代低功耗、智能型AI與機器人系統設計提供關鍵啓示。
▌歐洲2025年上半年前20大初創融資揭示四大熱點
根據Dealroom公司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洲初創共籌資190億歐元,集中在AI、生物醫藥、國防科技與深科技。德國AI國防公司Helsing融資6億歐元居首,英企Isomorphic Labs在AI藥物建模領域籌得5.08億,Proxima Fusion完成歐洲最大核聚變A輪(1.3億),西班牙和法國亦表現搶眼。
▌北約創新基金首次投資生物科技,聚焦AI現場病原體檢測
北約創新基金聯合領投英國Portal Biotech 3500萬美元A輪融資,首次涉足生物技術,以增強對生物戰威脅的應對能力。Portal開發便攜式AI病原體檢測設備,支持戰場快速識別。此舉反映合成生物安全日益受北約重視。
▌美首個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投入運營,降低空中碰撞風險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 (FAA) 的支持下,美國首個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UTM)於北德州成功部署,實現飛行數據實時共享,顯著提升空域安全性。該系統爲未來全球無人機交通管控提供標準化模板。”
▌美科學家構建“賽博胚胎”實現胚胎期全腦神經活動記錄
哈佛研究團隊開發柔性電子平臺“賽博胚胎”,嵌入發育中胚胎腦部,實現神經環路構建過程的穩定記錄。該系統具高度機械適應性與生物相容性,有望揭示大腦功能形成機制,推動腦科學與神經工程融合發展。
▌Neuralink公佈三年腦機接口計劃,擬2028年實現“人機融合”
Neuralink宣佈三年技術藍圖,計劃2026年實現盲視恢復、2028年完成2.5萬個通道全腦接口,邁向人腦與AI集成。已有漸凍症患者成功操作CAD、恢復溝通能力。技術突破引發倫理、安全與身份認同等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