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實現活細胞內DNA分子機器人構建 | 每日全球科技要聞
▌美參議院提案推動國防量子技術發展
美國推出多項跨黨派議案包括《國防量子加速法案》《近期應用量子沙盒法案》及《推進量子製造法案》,旨在爲其國防部建立量子技術測試平臺,推動量子製造業及近端應用開發,並支持國家量子計劃的再授權。
▌智庫ITIF建議美國政府明確AI性能目標以推動聯邦系統應用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建議白宮採取三項措施推進聯邦政府AI部署:明確各機構AI性能需求、加強技術特徵與成果關聯性研究、完善評估體系。目前美國政府已報告1700個AI案例,但缺乏規模化基礎。需更新國家AI研發戰略計劃,預算削減可能影響整體進程。
▌英國政府投資1.21億英鎊發展量子技術以打擊欺詐、促進經濟增長
英國政府宣佈投入1.21億英鎊(約10.9億元人民幣)用於推進量子技術在打擊犯罪、欺詐和洗錢、推動醫療創新、提升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應用。資金將支持量子計算、量子測量、人才培養和研究中心發展,同時推動量子技術加速走向市場,帶動高技能就業和新興企業孵化。
▌英國科學家實現活細胞內DNA分子機器人構建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團隊揭示DNA鏈置換電路技術突破,該技術通過“立足點介導”機制實現分子邏輯運算,可感知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分子信號。團隊開發了末端保護、化學修飾等方法增強穩定性,並採用轉染技術將納米器件遞送至細胞內。這項技術有望創建可編程分子機器人,實現對生物過程的精確調控,推動醫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革命性發展。
▌國際團隊光子AI加速器研究實現能效速度雙突破
惠普實驗室、印度欽奈印度理工學院、微軟研究院、密歇根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基於III-V族半導體光子集成電路(PIC)的AI加速平臺,其光學神經網絡(ONN)能效較傳統電子芯片提升290倍,計算速度達到光速。這一突破有望解決AI計算的高能耗問題。
▌國際能源署預測AI驅動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2030年前倍增
國際能源署發佈《能源與人工智能》報告指出,因AI應用快速增長,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量至2030年預計將達每年9450億千瓦時,較現況增加超過一倍,將對碳中和目標與電網規劃構成挑戰。
▌美科學家重建人類疼痛感知通路器官組模型
斯坦福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首次在實驗皿中構建出由四種類腦器官體融合而成的上行感覺通路模型,重現人類從皮膚到大腦的疼痛信號傳導過程,爲慢性疼痛非成癮性療法提供研究基礎。
▌澳大利亞國防超級計算機Taingiwilta投入運行
澳大利亞國防科技集團宣佈國防超級計算機Taingiwilta正式投入使用。該計算機具備處理機密級大數據分析和複雜軍事計算能力,運算速度遠超普通計算機。系統採用美國防部CREATE項目軟件,支持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將用於優化國防系統性能並促進產學研合作。
▌法國“世界最大”核反應堆從中國獲得關鍵聚變技術
中國已完成向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交付最終一套磁體饋線系統組件。該系統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開發,是ITER磁體系統的核心部件,負責提供能源與冷卻介質、回傳控制信號,並作爲能量釋放通道。這標誌着中國完成了其最複雜的ITER採購包,總重達1600噸。ITER計劃有望實現“人造太陽”的首個等離子體放電,邁向可控核聚變能源的未來。